武汉轻工大学2016年度就业质量报告

来源: 作者: 发表日期:2018-05-03 阅读次数:



目  录

学校概况............................................. 1

第一部分    毕业生基本情况........................... 3

一、毕业生规模..................................... 3

二、毕业生结构..................................... 3

(一)学科结构.................................. 3

(二)民族结构.................................. 5

(三)生源地结构................................ 6

第二部分    毕业生就业情况........................... 8

一、初次就业率..................................... 8

二、学院初次就业率................................. 8

三、专业初次就业率................................. 9

四、升学出国率.................................... 11

  五、就业流向..................................... 12

(一)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分布................... 12

(二)毕业生签约单位地域分布................... 13

(三)毕业生签约单位行业分布................... 15

第三部分  毕业生就业相关分析........................ 17

一、就业意向分析.................................. 17

二、求职渠道分析.................................. 18

三、供需情况分析.................................. 18

(一)招聘活动情况............................. 18

(二)招聘单位情况............................. 19

四、就业满意度分析................................ 20

(一)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20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20

五、薪酬分析...................................... 21

(一)毕业生月收入............................. 21

(二)部分专业毕业生毕业一年后月收入........... 22

(三)部分专业与同类非“211”院校同专业收入对比 23

六、专业相关度分析................................ 25

(一)部分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26

(二)与同类非“211”院校对比.................. 27

七、职业期待吻合度分析............................ 29

八、就业指导服务有效性分析........................ 29

第四部分    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 31

一、加强领导、精准设计,健全就业工作体制机制...... 31

二、依托平台、精准对接,立足“互联网+”深化就业市场 31

三、分类指导、精准服务,全方位拓展就业帮扶........ 32

四、强化引导、精准管理,多措并举提升工作效能...... 33

五、注重协同、及时反馈,助推就业创业工作取得实效.. 34

第五部分    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36

一、将就业情况作为专业招生计划动态调整的依据...... 36

二、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36

           

         


 

                学校概况

悠久的发展历史  学校位于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省武汉市,创建于1951年,曾先后隶属于原国家粮食部、商业部、国内贸易部,1998年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学校是一所行业背景深厚、办学特色鲜明,以工科为主干,工、管、理、文、经、农、艺、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完善的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办学用地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建有教学实验室(中心)27个,其中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学校现有14个教学院(部),同时设有国际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现有本科专业6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省级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学科3个。目前,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17000余人。有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2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7个。有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41个,其中,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

   优良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8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5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88%。教师队伍中,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第一层次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和省部级高端人才和专家名师67人。国家“高端外专”人选、湖北省“百人计划”和“楚天学者计划”等高层次人选50余人。

雄厚的科研实力  近年来,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091项,其中“863”计划、“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69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8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级科技一等奖11项。

  高素质的人才培养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近三届省级教学成果评选中,获优秀教学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5项。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创新设计、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他们以“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的良好素质,受到社会广泛欢迎。

广泛的对外交流  学校面向世界,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的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

          第一部分    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

2016届本科毕业生共有3727人,其中,男生2182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58.55%,女生1545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41.45%。

   二、毕业生结构

   (一)学科结构

2016届本科毕业生分布在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经济学、农学、艺术学等7个学科[1]的52个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以工学为主,毕业人数1891人(50.70%),其次是管理学610人(16.38%)和理学534人(14.35%),以上3个学科门类本科毕业生共计3035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81.43%。

表1-1    毕业生学科、专业结构

学科门类

专业

人数

占本学科人数比例(%

占毕业生人数比例(%

工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372

19.67

9.98

土木工程

151

7.99

4.05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42

12.80

6.49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26

6.66

3.38

制药工程

89

4.71

2.39

自动化

57

3.01

1.53

粮食工程

82

4.34

2.20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60

3.17

1.61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59

3.12

1.58

工程管理

122

6.45

3.27

建筑学

66

3.49

1.77

生物工程

45

2.38

1.21

化学工程与工艺

51

2.70

1.37

食品质量与安全

30

1.59

0.80

软件工程

91

4.81

2.44

数字媒体技术

24

1.27

0.64

网络工程

50

2.64

1.34

环境工程

53

2.80

1.42

电子信息工程

39

2.06

1.04

通信工程

40

2.12

1.07

给水排水工程

25

1.32

0.6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7

0.90

0.45

小计

1891

100.00

50.70

管理学

会计学

194

31.80

5.21

物流管理

59

9.67

1.58

文化产业管理

29

4.75

0.78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61

10.00

1.64

旅游管理

78

12.79

2.09

市场营销

23

3.77

0.62

行政管理

29

4.76

0.78

工商管理

137

22.46

3.68

小计

610

100.00

16.38

理学

应用化学

56

10.49

1.50

信息与计算科学

49

9.18

1.32

康复治疗学

105

19.66

2.82

生物技术

61

11.42

1.64

材料化学

58

10.86

1.56

护理学

51

9.55

1.37

药物制剂

28

5.24

0.75

环境科学

29

5.43

0.78

生物科学

8

1.50

0.2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89

16.67

2.39

            小计

534

100.00

14.35

文学

广告学

55

31.07

1.48

汉语言文学

28

15.82

0.75

英语

94

53.11

2.52

小计

   177

100.00

4.75

经济学

金融学

48

32.00

1.29

国际经济与贸易

102

68.00

2.74

小计

150

100.00

4.75

农学

动物科学

50

38.46

1.34

动物药学

24

18.46

0.64

水产养殖学

56

43.08

1.50

小计

130

100.00

3.48

艺术学

动画

27

11.49

0.73

视觉传达设计

10

4.26

0.27

环境设计

9

3.82

0.24

艺术设计

189

80.43

5.07

小计

235

100.00

6.31

合计

3727

100.00

100.00

   

  (二)民族结构

2016届本科毕业生主要以汉族为主,人数为3599人,占毕业生人数的96.57%;少数民族为128人,占毕业生人数的3.43%。13个少数民族毕业生中以土家族、回族、苗族、壮族和满族5个民族为主,人数为103人,占少数民族人数的80.47%。

表1-2    毕业生民族结构

民族

人数

占毕业生人数的比例(%

汉族

3599

96.57

土家族

48

1.29

壮族

19

0.51

回族

15

0.40

苗族

11

0.30

满族

10

0.27

蒙古族

6

0.16

侗族

6

0.16

布衣族

4

0.10

黎族

3

0.08

瑶族

2

0.05

彝族

2

0.05

藏族

1

0.03

朝鲜族

1

0.03

合计

3727

100.00

   

   (三)生源地结构

2016届本科毕业生来源于全国30个省(区、市),主要来源于湖北省,人数为2598人,占毕业生人数的69.71%河南、安徽、山西、浙江、甘肃、河北、江苏、贵州、江西等9个省生源较多,人数为688人,占省外毕业生人数的60.94%

                     表1-3    毕业生生源地结构

生源地

人数

占毕业生人数的比例(%

湖北

2598

69.71

河南

133

3.57

安徽

114

3.06

山西

84

2.25

浙江

74

1.98

甘肃

72

1.93

河北

62

1.66

江苏

55

1.48

贵州

47

1.26

江西

47

1.26

广西

45

1.21

山东

41

1.10

湖南

41

1.10

内蒙古

32

0.86

新疆

28

0.75

重庆

25

0.67

海南

25

0.67

福建

24

0.64

广东

23

0.62

吉林

23

0.62

陕西

20

0.54

黑龙江

20

0.54

辽宁

17

0.46

天津

17

0.46

四川

15

0.40

云南

15

0.40

青海

10

0.27

上海

8

0.21

宁夏

7

0.19

北京

5

0.13

合计

3727

100.00


 

第二部分    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初次就业率

2016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2]为93.91%。其中,协议就业率[3]为72.31%,升学出国率为16.37%,自主创业率为0.27%,灵活就业率为4.96%。

表2-1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本科就业率

其中

协议就业率

升学出国率

自主创业率

灵活就业率

93.91%

72.31%

16.37%

0.27%

4.96%

   

   二、学院初次就业率

12个学院中就业率最高的学院是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97.15%),协议就业率最高的学院是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89.74%),升学出国率最高的学院是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31.58%),自主创业率最高的学院是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1.10%)。

表2-2    学院初次就业率

学院

就业率

其中

协议

就业率

升学

出国率

自主

创业率

灵活

就业率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97.15%

76.07%

13.96%

0.28%

6.84%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

96.97%

69.70%

24.68%

0.00%

2.60%

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

96.15%

89.74%

3.85%

0.00%

2.56%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95.55%

78.42%

12.33%

0.34%

4.45%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94.78%

77.47%

14.01%

1.10%

2.20%

机械工程学院

94.46%

75.07%

15.79%

0.00%

3.60%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94.42%

63.22%

25.41%

0.21%

5.58%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94.33%

59.11%

31.58%

0.40%

3.24%

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93.08%

63.08%

29.23%

0.00%

0.77%

外国语学院

91.49%

77.66%

8.51%

0.00%

5.32%

经济与管理学院

91.11%

70.83%

12.48%

0.31%

7.49%

艺术与传媒学院

90.16%

75.53%

7.18%

0.00%

7.45%

合计

93.91%

72.31%

16.37%

0.27%

4.96%

 

   三、专业初次就业率

52个专业中有9个专业初次就业率为100%,41个专业初次就业率超过90%,超过95%的有生物科学、护理学、网络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行政管理、环境科学、药物制剂等26个专业。其中,协议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护理学,达94.12%;升学出国率最高的专业是食品质量与安全,达50.00%;自主创业率最高的专业是数字媒体技术,达4.17%。

表2-3    专业初次就业率

专业

就业率

其中

协议

就业率

升学

出国率

自主

创业率

灵活

就业率

生物科学                                                      

100.00%

62.50%

37.50%

护理学                                                      

100.00%

94.12%

5.88%

网络工程                                                          

100.00%

88.00%

12.00%

食品质量与安全                                                      

100.00%

46.67%

50.00%

3.33%

行政管理                                                    

100.00%

79.31%

17.24%

3.45%

环境科学                                                      

100.00%

62.07%

31.03%

6.90%

药物制剂                                                  

100.00%

60.71%

39.29%

市场营销                                            

100.00%

91.30%

4.35%

4.3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0.00%

76.47%

11.76%

11.76%

制药工程                                                    

98.88%

70.79%

23.60%

4.49%

粮食工程                                      

98.78%

59.76%

36.59%

2.44%

建筑学                                                    

98.48%

81.82%

13.64%

3.0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98.36%

86.89%

11.48%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98.33%

75.00%

16.67%

6.67%

自动化                                                      

98.25%

68.42%

19.30%

10.53%

水产养殖学                                          

98.21%

66.07%

30.36%

1.79%

化学工程与工艺                                                    

98.04%

56.86%

37.25%

1.96%

1.96%

生物工程                                                      

97.78%

75.56%

17.78%

4.44%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97.75%

77.53%

14.61%

5.6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97.62%

81.75%

10.32%

5.56%

通信工程                                                      

97.50%

77.50%

12.50%

2.50%

5.00%

文化产业管理                                                

96.55%

68.97%

20.69%

6.90%

信息与计算科学                                                

95.92%

85.71%

4.08%

6.12%

工商管理                                                      

95.62%

75.91%

13.14%

6.57%

软件工程                                                    

95.60%

69.23%

18.68%

 7.69%

工程管理                                              

95.08%

85.25%

8.20%

1.64%

材料化学                                                    

94.83%

65.52%

25.86%

3.45%

应用化学                                            

94.64%

64.29%

26.79%

3.57%

康复治疗学                                                  

94.29%

87.62%

2.86%

3.81%

土木工程                                                      

94.04%

71.52%

20.53%

1.32%

0.66%

动物科学                                                

94.00%

66.00%

28.0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93.80%

71.90%

18.18%

3.72%

会计学                                                      

93.30%

76.80%

10.82%

0.52%

5.15%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93.22%

88.14%

5.08%

食品科学与工程                                                      

93.01%

65.32%

20.97%

0.27%

6.45%

旅游管理                                                      

92.31%

75.64%

10.26%

6.41%

电子信息工程                                                

92.31%

64.10%

17.95%

10.26%

生物技术                                                          

91.80%

68.85%

22.95%

物流管理                                                      

91.53%

69.49%

8.47%

13.56%

英语                                                        

91.49%

77.66%

8.51%

5.32%

艺术设计                                                

90.48%

78.31%

3.70%

8.47%

汉语言文学                                                  

89.29%

53.57%

28.57%

7.14%

给排水工程                                                    

88.00%

64.00%

4.00%

20.00%

广告学                                                  

87.27%

78.18%

1.82%

7.27%

国际经济与贸易                                                        

87.25%

61.76%

17.65%

0.98%

6.86%

环境工程                                                      

86.79%

47.17%

37.25%

1.96%

1.96%

动画                                                        

85.19%

74.07%

11.11%

视觉传达设计                                                    

80.00%

80.00%

动物药学                                        

79.17%

50.00%

29.17%

环境设计                                                      

77.78%

77.78%

数字媒体技术                                                        

75.00%

58.33%

8.33%

4.17%

4.17%

金融学

70.83%

35.42%

18.75%

0.22%

16.67%

合计                                                        

93.91%

72.31%

16.37%

0.27%

4.96%

   

   四、升学出国率

2016届本科毕业生升学出国人数为610人,升学出国率为16.37%。其中,87人升入20所“985”工程院校,172人升入39所“211”工程院校,8人升入8所科研院(所),占升学出国的43.77%,升学出国质量较高;267人升入其他66所高校,占升学出国的43.77%;76人出国到美国、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的33所大学深造,占升学出国的12.46%。

表2-4    毕业生升学院校层次

院校性质

人数

占升学人数的比例(%

“985”工程院校

87

14.26

“211”工程院校

172

28.20

科研院(所)

8

1.31

其他省()属高校

267

43.77

出国出境

76

12.46

合计

610

100.00

   

   毕业生升学比较集中的有11所高校,人数为293人,占本科升学比例的54.86%,其中,升学进入本校的人数最多,为141人;升学进入“211”院校最多的是华中农业大学,为29人;升学进入“985”院校最多的是华中科技大学,为22人。

表2-5      毕业生升学前11名学校

学校名称

人数

比例(%

院校性质

武汉轻工大学

141

26.40

华中农业大学

29

5.43

211”院校

华中科技大学

22

4.12

985”院校

武汉理工大学

22

4.12

211”院校

华南理工大学

14

2.62

985”院校

江南大学

13

2.44

211”院校

浙江工业大学

11

2.06

华中师范大学

11

2.06

211”院校

上海大学

10

1.87

211”院校

华东理工大学

10

1.87

211”院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0

1.87

211”院校

合计

293

54.86

   

   五、就业流向

   (一)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分布

2016届本科毕业生签约单位主要以企业为主,签约企业人数为2700人,占签约毕业生总数的93.43%。其中,民营企业2100人、三资企业337人、国有企业263人,分别占签约毕业生总数的72.66%、11.66%、9.10%;事业单位人数为151人,占签约毕业生总数的5.22%。其中,到医疗卫生单位的最多,人数为122人,占签约毕业生总数的4.22%;到机关、部队、基层项目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39人,占签约毕业生总数的1.35%。

表2-5   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分布

签约单位

性质

人数

占签约毕业生比例(%

机关

机关

18

0.62

事业单位

高等教育单位

4

0.14

中初教育单位

12

0.42

医疗卫生单位

122

4.22

其他事业单位

13

0.45

企业

国有企业

263

9.10

三资企业

337

11.66

其他企业

2100

72.66

部队

部队

6

0.21 

基层项目

地方基层项目

3

0.10

国家基层项目

2

0.07

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

10

0.35

合计

2890

100.00

   (二)毕业生签约单位地域分布

    2016届本科毕业生签约单位地域主要集中在中原区域经济体、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和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这四大区域经济体占毕业生签约单位地域的97.50%;毕业生签约单位以湖北省(53.67%)最高,其它依次是广东(16.22%)、浙江(6.16%)、上海(5.26%)、江苏(4.64%)和北京(2.94%),签约单位在以上6个省份的毕业生共计2569人,占毕业生签约单位地域的88.89%。

毕业生签约单位地域表明:一是生源所在地的便利环境对毕业生就业具有较大影响,大部分毕业生回生源所在区域就业;二是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就业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表2-6    毕业生签约单位地域分布

签约单位地域

省(市、区)

签约毕业生人数

占签约毕业生比例(%)

中原区域经济体

湖北

1551

53.67

其中武汉市

1263

43.70

湖南

22

0.76

河南

33

1.14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

浙江

178

6.16

江苏

134

4.64

上海

152

5.26

安徽

42

1.45

江西

19

0.66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

广东

469

16.22

福建

34

1.17

广西

25

0.87

海南

15

0.52

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

北京

85

2.94

山东

18

0.62

河北

8

0.28

天津

11

0.38

山西

15

0.52

内蒙古

7

0.24

西南区域经济体

四川

9

0.31

重庆

9

0.31

云南

6

0.21

贵州

8

0.28

东北区域经济体

辽宁

4

0.14

吉林

4

0.14

黑龙江

3

0.10

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

陕西

8

0.28

甘肃

4

0.14

青海

2

0.07

宁夏

2

0.07

西部生态经济区

西藏

1

0.03

新疆

12

0.42

合计

2890

100.00

 

  (三)毕业生签约单位行业分布

   2016届本科毕业生签约单位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农林牧渔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及租赁和商务等9大行业,总人数为2431人,占毕业生签约单位行业人数的84.12%。总体来看,毕业生签约单位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

表2-7     毕业生签约单位行业分布

签约行业

签约毕业生人数

占签约毕业生比例(%

制造业

645

22.32

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

448

15.50

建筑业

337  

11.66

批发和零售业

242

8.37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18

7.54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72

5.95

农、林、牧、渔业

138

4.78

卫生和社会工作

129

4.46

租赁和商务

102

        3.5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9

2.39

教育

61

2.11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59

2.04

金融业

57

1.97

房地产业

51

1.76

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47

1.63

住宿和餐饮业

47

1.63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41

1.42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9

0.66

采矿业

2

0.07

军队

6

0.21

合计

2890

100.00

第三部分  毕业生就业相关分析

结合数据统计和调研结果,我校毕业生就业相关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就业意向分析、求职渠道分析、供需情况分析、就业满意度分析、薪酬分析、专业相关度分析、职业期待吻合度分析、就业指导服务有效性分析等方面。

   由于毕业生薪酬、专业相关度、职业期待吻合度、就业指导服务有效性等指标评价和反馈需在毕业半年或者一年后获取才更加真实、客观,本次报告编制过程中还无法获取 2016届毕业生的上述指标因此,本报告中上述内容引用的数据来源于我校委托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2015届毕业生调查形成的《武汉轻工大学社会需求及就业质量评价报告》(2016)。

   一、就业意向分析

通过“武汉轻工大学就业信息系统”问卷调查统计,如表3-1数据显示,我校2016届毕业生求职意向比较合理,毕业后选择中外合资、独资企业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0.81%,其他依次为大中型国有企业(28.75%)、中小民营企业(16.77%)、政府机构科研单位(14.09%)和非政府或非盈利组织(1.18%)。

表3-1    毕业生就业意向(单位:%)

毕业后选择单位

2015

2016

增减幅度

中小民营企业

20.80

16.77

4.03

中外合资、独资企业

30.00

30.81

0.81

大中型国有企业

31.70

28.75

2.95

政府机构科研单位

10.20

14.09

3.89

非政府或非盈利组织

1.00

1.18

0.18

其他

6.30

8.40

2.10

合计

100.00

100.00

 

我校2016届毕业生中,如表3-2中所示,有近50%的毕业生有兴趣与愿望参与自主创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毕业生能顺势而为,高度契合我校毕业生“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表3-2    毕业生自主创业意向

自主创业意向

比例(%)

感兴趣、有意向

46.38

视情况而定

43.98

不感兴趣,没有意向

9.64

   二、求职渠道分析

通过“武汉轻工大学就业信息系统”及2016届毕业生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校园信息发布及招聘”是我校毕业生最主要的求职渠道。校园招聘、学校安排的实习实训及就业信息发布占毕业生求职比例的42.90%。毕业生其他求职渠道依次为:“其他学校招聘会”、“人才招聘网站”、“亲朋推荐”、“政府和其他媒体招聘”、“自我推荐”及“其他”,分别占毕业生总体的9.60%、13.90%、6.20%、3.90%、12.10%、10.50%。

    三、供需情况分析

   (一)招聘活动情况

在2016届毕业生的招聘活动中,学校通过就业信息网共发布3604家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举办了3场校园大型招聘会,共有近800家企业来校参加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23917个。毕业生供需比达到1:6.4,尤其是优势特色专业一直供不应求。通过招聘会相关数据分析得出,需求量较大的专业分别是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市场营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物流管理及工商管理。

  (二)招聘单位情况

来校招聘企业中,国有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分别占1.71%、1.39%,三资企业占比9.30%,其他企业占比87.60%。来校招聘企业集中分布在中原区域,比例为54.57%;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占比20.31%,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占比17.67%,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西南区域经济体、东北区域经济体和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分别占5.89%、1.09%、0.31%及0.16%。企业行业集中分布在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占25.31%和15.37%,行业分布具体如下:

表3-3      来校招聘企业行业分布(单位:%)

签约行业

2015

2016

增减幅度

制造业

28.43

25.31

3.12

建筑业

4.10

5.90

1.80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0.07

10.09

0.02

批发和零售业

9.2

9.01

0.19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36

2.64

0.72

农、林、牧、渔业

8.73

4.66

4.0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58

2.48

1.10

卫生和社会工作

0.36

1.40

1.04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4.48

2.02

2.46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79

10.25

8.46

教育

1.12

2.33

1.21

金融业

2.46

2.02

0.44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0.90

1.09

0.19

房地产业

1.50

1.86

0.36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2.53

15.37

2.84

住宿和餐饮业

4.70

1.86

2.86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0.67

0.93

0.26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57

0.78

0.79

合计

100.00

100.00

   

    四、就业满意度分析

   (一)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有效掌握2016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学校持续组织开展了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走访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考察,电话、网络及微信平台沟通等方式,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和客观需求。调研结果显示,2016届毕业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2%。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2016年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达91.3%,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表3-4      用人单位满意度(单位  %)

满意度指标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诚信度

50.60

49.40

0.00

敬业精神

35.30

64.70

0.00

责任意识

36.8

63.20

0.00

团队意识

38.70

61.30

0.00

竞争进取意识

34.90

65.10

0.00

心理素质

26.00

73.20

0.80

业务知识

17.10

82.50

0.40

动手能力

20.10

79.90

0.00

外语能力

14.10

85.10

0.70

组织影响能力

20.80

79.20

0.00

计算机操作能力

24.20

75.40

0.40

沟通交流能力

31.60

68.00

0.40

创新开拓能力

18.60

81.40

0.00

    五、薪酬分析

   (一)毕业生月收入[4]

1、毕业生一年后月收入

   我校2015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月收入为5083元,比同类非“211”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3970元高1113

 

图3-5    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月收入

注:同类非“211”院校2015届毕业半年后数据。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社会需求及就业质量评价报告。

    2、月收入分布

 本校2015届毕业生中,有26.5%的人毕业一年后月收入集中在3001-4000区间段,有25.0%的人毕业一年后月收入集中在4001-5000区间段。

图3-6       毕业生月收入区间分布

注:图中数据均保留一位小数,由于四舍五入,相加可能不等于100%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社会需求及就业质量评价报告。

   (二)部分专业毕业生毕业一年后月收入

 我校有22个专业的2015届毕业生一年后月收入高于本校平均水平5083元,其中排在前几位的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6595元)、软件工程(6560元)、网络工程(6326元)、数字媒体技术(6286元)、艺术设计(5717元)、动画(5670)、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5650)等。

 

图3-7     各专业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月收入

注:个别专业因样本较少没有包括在内。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社会需求及就业质量评价报告。

   (三)部分专业与同类非“211”院校同专业收入对比

通过统计分析,我校有44个专业毕业生一年后月收入水平高于同类非“211”院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校各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收入分别高于同类非“211”院校同专业34.15%20.06%16.41%28.78%33.09%

 

图3-8   各专业毕业生的月收入、与同类非“211”院校同专业2015届对比

1:同类非“211”院校同专业2015届为毕业半年后数据。

2:个别专业因样本不足或同类非“211”院校数据缺失没有包括在内。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

   六、专业相关度分析

本校2015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8%,比本校2014届(63%)高5个百分点。12个学院中2015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学院是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89%)、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87%),外国语学院(81%),数学与计算机学院(78%),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74%)等。

图3-9        专业相关度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社会需求及就业质量评价报告

 

%

 

%

图3-10        各学院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社会需求及就业质量评价报告。

  (一)部分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在我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调查的有效样本中,相关度较高的专业有软件工程(96%)、建筑学(90%)、土木工程(90%)、工程管理(89%)、市场营销(89%)、康复治疗学(88%)等。

 

%

图3-11     各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注:个别专业因样本较少没有包括在内。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社会需求及就业质量评价报告。

  (二)与同类非“211”院校对比

在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指标上,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市场营销、英语等19个专业的工作与相关度高于同类非“211”院校同专业水平。建筑学、会计学、网络工程、广告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专业与同类非“211”院校基本持平。

 

%

图3-12 各专业毕业生工作相关度与同类非“211”院校同专业对比

注:个别专业因样本不足或同类非“211”院校同专业数据缺失没有包括在内。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

     七、职业期待吻合度分析

 我校2015届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较高的专业是广告学(75%)、软件工程(69%)、信息与计算科学(68%)等15个专业,其职业期待吻合度均在我校平均水平以上。

 

%

图3-13     各专业的职业期待吻合度

注:个别专业因样本较少没有包括在内。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

    八、就业指导服务有效性分析

我校2015届毕业生中,56%的毕业生表示接受过“大学组织的招聘会”求职服务,其有效性为74%;18%的毕业生表示接受过“辅导简历写作”求职服务,其有效性达89%,但仍有25%的人表示“没有接受任何求职辅导服务”,我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3-14     毕业生接受就业指导服务有效性评价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

 

 

        第四部分    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

  2015-2016学年,学校就业工作坚持“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方位服务”的工作理念,以“精准设计、精准对接、精准服务、精准管理”的“四精准”平台为抓手,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部署、整合并优化信息平台、强化就业反馈、着力精准帮扶、积极协调统筹,全面提升了就业创业工作效能,有力促进了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一、加强领导、精准设计,健全就业工作体制机制

做好毕业生就业精准服务工作是促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任务和有效举措。面对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就业供需及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的严峻形势以及毕业生自愿性待业、选择性失业等“慢就业”现象,学校以“四精准”平台为抓手,不断健全就业精准服务工作体制机制,通过精准设计、多措并举,切实把就业精准服务工作作为创新就业工作方式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做好精准服务顶层设计。建立毕业生就业精准服务工作领导负责制和具体工作责任制,形成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主抓,就业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机制。另一方面,推行就业工作联动机制。扎实构建校、院、班分级落实的管理体系和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既各负其责又协同配合、齐头并进的服务体系,通过量化就业帮扶、就业推荐、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等内容,完善学院和辅导员年度目标考核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全校师生支持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全员关注就业、参与就业、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形成了依托优势专业带动就业、全员参与促进就业、精准帮扶夯实就业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依托平台、精准对接,立足“互联网+”深化就业市场

学校积极发挥校园招聘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量大、传播快、效率高等特点,实施就业信息的精准化对接。通过就业信息网、手机短信、就业APP、就业微信及工作QQ群等手段,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精准对接服务。学校利用网络,同步整理更新就业一体化、一站式平台信息,整合就业政策、岗位信息、招聘活动信息,就业攻略及就业统计数据,向各类帮扶对象及时送政策、送岗位、送活动,切实帮助毕业生深入了解与掌握市场的需求导向,助推信息服务工作及时、高效。

学校在不断强化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把精准对接做细、做扎实,充分挖掘岗位,不断深化就业市场。依托网络和新媒体支持,开启了跨平台联动、微信网络与招聘会现场同步的新模式,丰富了求职应聘的可视化内容,为现场招聘提供了更全面、更快捷、多方位的就业服务。世界及中国500强企业,如中粮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苏宁电器、海尔集团、雨润集团、福耀玻璃集团等常年来校招聘优秀毕业生。学校举办了3场大型校园招聘会,来校招聘企业近800余家,提供岗位23917个。同时,通过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就业见习基地,推进了产学研的合作,教师在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科技服务的过程中,根据毕业生特点和企业岗位需求,予以重点推荐,实现了与企业的精准对接、拓展了毕业生求职空间。

   三、分类指导、精准服务,全方位拓展就业帮扶

学校立足就业全程化指导与全方位教育,针对不同类型的困难毕业生,积极开展系列精准服务。针对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实施多部门合力资助。学校为家庭困难毕业生提供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岗位,实施就业岗位点对点推荐、创业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鼓励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积极参与就业实践。2016年,学校对1500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进行了精准帮扶。针对少数残疾毕业生,实施定点帮扶。学校根据毕业生自身的身体条件、专业背景及具体的就业意向,在充分尊重毕业生求职意愿的前提下,直接实施定岗、定点推荐,帮助他们顺利就业针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实施“一对一”帮扶。通过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解读,引导和鼓励他们回生源地就业创业。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分布广人数相对较少的情况,各学院按教研室分包负责,落实“一对一”的就业引导。针对就业热情不高、就业主动性不强及就业能力困难的毕业生,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实施教育引导,助力其就业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学校不断完善两级就业咨询指导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就业指导季”活动。通过校院两级就业教育、专题讲座以及组织开展职场面对面、就业创业沙龙、职业规划大赛、就业之星等系列就业活动,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调整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引导毕业生实现理性就业。针对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加大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指导。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行创业教育课程学分制管理,突出对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实践的体验及创业经验的积累,切实推进创业实习实训。利用大学生创业中心平台,推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联合湖北省人才服务局、武汉市统战部、临空港经济开发区等部门,建立就业创业辅导站、举办就业论坛、启动校园就业创业微路演、创业扶持等,有力地提升了毕业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

四、强化引导、精准管理,多措并举提升工作效能

学校重视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建立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数据库及困难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并实施精准管理。对每名帮扶对象建立帮扶工作台账,严格做到“一生一策”、“一生一档”。为适时掌握毕业生就业状况充分利用“就业统计管理软件”平台和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不断丰富网络平台的分析、统计与查询功能,不断完善了就业统计的两级管理,切实提高了就业统计与就业管理的质量。

学校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就业政策,通过经济帮扶,政策引导,有力地促进了困难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到基层就业人数逐年增长。一是大力宣传国家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及大学生应征入伍的学费补偿和助学款代偿等政策。切实做好困难毕业生奖助学金发放工作,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地区、面向艰苦地区就业。学校高度重视“三支一扶计划”、“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国家及地方基层项目的宣传、培训等各项服务与指导工作,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增长才干、建功立业。二是积极申报“五类”特殊毕业生的求职补贴工作2016年,对231名残疾、孤儿、烈属、助学贷款及城乡居民最低保障家庭的毕业生发放求职补助27.81万元,比2015年增加14.59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困难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三是全面出台各类面向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奖励政策。为积极引导广大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制定出台了《武汉轻工大学“三支一扶”工作表彰奖励办法》等文件,同时对面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直接授予“校优秀毕业生”称号。2016年,学校对参加新疆专招计划、西部计划及自主创业等各类毕业生分别给予5000元、3000元的奖励,大大激发了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信心与热情。截至目前,2016届毕业生在基层就业人数达270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67.14%,通过精准管理,有效提升了就业工作的效能。

  五、注重协同、及时反馈,助推就业创业工作取得实效

学校进一步发挥就业信息的反馈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结构平衡和良性互动提供依据。在就业状况核查工作中,重点突出就业统计与就业反馈同步,就业普查与反馈复查同行,就业核查与督导服务同效的“三同”理念,形成了统计、管理与服务相互促进的良好工作局面,推动了职能部门的协同合作,促进了就业与教学的深度融通与良性互动。同时,学校定期开展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走访调研,通过及时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促进相关职能部门的资源共享和工作联动,推动了《武汉轻工大学本科专业动态调整实施办法》的出台与实施。通过完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预评和预警制度,实现了以高的就业质量带动生源质量不断提高,以优的培养质量促进就业质量不断提高的目标。

   2016年,学校就业创业工作成果丰硕,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我校代表队揽获2银4铜;在第二届海峡两岸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邀请赛中,我校作品“城市供水管网漏点定位系统”获得二等奖;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校获1银1铜,取得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主体赛以来的最好成绩。学校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3.91%,升学出国率、自主创业率有了明显增长,实现了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双提升。学校荣获“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省级核查免检学校”,这是继2014年获“就业统计与规范管理先进单位”后,省教育厅对学校就业工作的再次肯定。

第五部分    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学校建立了招生、就业及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始终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变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力度,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完善学科专业建设,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一、将就业情况作为专业招生计划动态调整的依据

学校牢固树立市场意识,不断完善学科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机制,将专业招生计划的分配与人才需求、专业建设水平、就业质量紧密对接;重点扶持行业或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大、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对社会需求减小、毕业生签约困难的专业逐步减招或暂停招生,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进行专业计划分省动态调节;构建布局合理、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生态结构。

   二、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学校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实施弹性学制、双学位制、允许创业学生休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制度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2、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武汉轻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创业初期的学生提供企业孵化指导与服务。中心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分为创业孵化器、创业咖啡、众创空间和办公服务4个功能区,总投资近200万元,可同时接纳40余支创业团队入驻,目前共20余支创业团队入驻。创业中心2个创业团队获批2016年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得到扶持资金7万元。

3、推进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学校深入推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课程教学范式转型,逐步形成“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独立、积极、主动地学习。着力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系列课程建设,着力提高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

  4、创新实践教学与改革理念。学校将本科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列为《“十三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的重点建设内容。继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 本科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进行学科分类。

[2]初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升学出国率+自主创业率+灵活就业率),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16年9月1日

[3]协议就业:指签订三方《普通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就业。

[4]  月收入:是指毕业一年后毕业生实际每月工作收入的平均值。月收入包括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月度现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