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轻工大学2017年度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来源: 作者: 发表日期:2018-05-03 阅读次数:

目录

第一部分 毕业生基本情况 2

一、毕业生规模 2

二、毕业生结构 2

(一)学科结构 2

(二)民族结构 4

(三)生源地结构 5

第二部分 毕业生就业情况 6

一、初次就业率 6

二、学院初次就业率 6

三、 专业初次就业率 7

四、升学出国率 9

五、就业流向 10

(一)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分布 10

(二)毕业生签约单位地域分布 11

(三)毕业生签约单位行业分布 13

第三部分  毕业生就业相关分析 14

一、就业意向分析 14

二、求职渠道分析 15

三、供需情况分析 15

(一)招聘活动情况 15

(二)招聘单位情况 16

四、就业满意度分析 17

(一)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17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18

(三)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 19

五、薪酬分析 20

(一)毕业生月收入 20

(二)部分专业毕业生毕业一年后月收入 21

(三)部分专业与同类非211”院校同专业收入对比 22

(四)月收入变化趋势 23

六、专业相关度分析 24

(一)部分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25

(二)与同类非211”院校对比 26

七、职业期待吻合度分析 27

(一)总体职业期待吻合度 27

(二)各专业职业期待吻合度 28

八、就业指导服务有效性分析 29

九、 就业特点变化及趋势 30

(一)职业变化趋势 30

(二)行业变化趋势 30

(三)用人单位变化趋势 31

(四)就业地区变化趋势 32

第四部分   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 33

一、 注重政策引领,着力推进毕业生首选武汉,首选湖 33

北就业 33

二、注重多方合作,着力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35

三、注重信息服务,着力推进毕业生全面精准就业 38

四、注重能力提升,着力推进毕业生创业带动就业 40

第五部分    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43

一、将就业情况作为专业招生计划动态调整的依据 43

二、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43

(一)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3

(二) 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44

(三) 推进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 44

(四) 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 44

第一部分 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

2017届本科毕业生共有4111人,其中男生2472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60.12%,女生1639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39.88%

二、毕业生结构

(一)学科结构

本校2017届毕业生分布在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医学、农学7个学科55个专业。毕业生主要以工学为主,毕业人数2077人(50.52%),其次是管理学787人(19.14%)和文学446人(10.85%),以上3个学科门类毕业生共计331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0.51%


1-1    毕业生学科门类/专业结构

学科门类

专业名称

人数

占本学科人数比例(%

占毕业生人数比例(%

工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404

19.45

9.8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11

14.97

7.57

土木工程

197

9.48

4.79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59

7.66

3.87

自动化

131

6.31

3.19

化学工程与工艺

85

4.09

2.07

软件工程

75

3.61

1.82

制药工程

63

3.03

1.53

粮食工程

62

2.99

1.51

电子信息工程

61

2.94

1.48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59

2.84

1.44

环境工程

54

2.60

1.31

食品质量与安全

52

2.50

1.26

数字媒体技术

49

2.36

1.19

建筑学

46

2.21

1.12

网络工程

45

2.17

1.09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41

1.97

1.00

生物工程

39

1.88

0.95

生物制药

39

1.88

0.95

通信工程

32

1.54

0.78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6

1.25

0.63

轻化工程

24

1.16

0.5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3

1.11

0.56

小计

2077

100.00

50.52

管理学

会计学

220

27.95

5.35

工程管理

151

19.19

3.67

工商管理

101

12.83

2.46

旅游管理

72

9.15

1.75

物流管理

61

7.75

1.48

市场营销

59

7.50

1.4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8

7.37

1.41

文化产业管理

33

4.19

0.80

行政管理

32

4.07

0.78

小计

787

100.00

19.14

文学

环境设计

107

23.99

2.60

视觉传达设计

87

19.51

2.12

英语

79

17.71

1.92

广告学

50

11.21

1.22

翻译

38

8.52

0.92

汉语言文学

35

7.85

0.85

产品设计

27

6.05

0.66

动画

23

5.16

0.56

小计

446

100.00

10.85

理学

生物技术

69

23.47

1.68

信息与计算科学

56

19.05

1.36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55

18.71

1.34

应用化学

44

14.96

1.07

材料化学

40

13.61

0.97

环境科学

25

8.50

0.61

生物科学

5

1.70

0.12

小计

294

100.00

7.15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140

65.73

3.41

金融学

73

34.27

1.78

小计

213

100.00

5.18

医学

康复治疗学

90

52.63

2.19

护理学

53

30.99

1.29

药物制剂

28

16.38

0.68

小计

171

100.00

4.16

农学

水产养殖学

54

43.90

1.31

动物科学

50

40.65

1.22

动物药学

19

15.45

0.46

小计

123

100.00

2.99

合计


4111

100.00

100.00

注:表中占毕业人数比例保留两位小数,由于四舍五入,相加可能不等于100%

数据来源:武汉轻工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数据(时间截止201791日)。


(二)民族结构

本校2017届毕业生主要以汉族为主,人数为3966人,占毕业生人数的96.47%;少数民族为145人,占毕业生人数的3.53%17个少数民族毕业生中以土家族、回族、壮族、苗族和满族5个民族为主,人数为117人,占全部少数民族人数的80.69%

1-2    毕业生民族结构

民族

人数

占毕业生人数的比例(%

汉族

3966

96.47

土家族

56

1.36

回族

18

0.44

壮族

17

0.41

苗族

16

0.39

满族

10

0.24

蒙古族

8

0.19

布依族

3

0.07

彝族

3

0.07

白族

3

0.07

畲族

3

0.07

瑶族

2

0.05

仫佬族

1

0.03

羌族

1

0.03

仡佬族

1

0.03

侗族

1

0.03

水族

1

0.03

朝鲜族

1

0.02

总计

4111

100.00

数据来源:武汉轻工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数据(时间截止201791日)。

(三)生源地结构

本校2017届毕业生来源于全国30个省(区、市),主要来源于湖北省,人数为2928人,占毕业生人数的71.22%


1-3     毕业生生源地结构

生源地

毕业生人数(人)

毕业生所占比例(%

湖北

2928

71.22

河南

138

3.36

安徽

134

3.26

山西

95

2.31

甘肃

83

2.02

江苏

67

1.63

河北

64

1.56

贵州

59

1.44

湖南

59

1.44

浙江

58

1.41

广西

48

1.17

江西

46

1.12

山东

35

0.85

福建

32

0.78

内蒙古

29

0.71

广东

28

0.68

海南

28

0.68

新疆

22

0.54

云南

18

0.44

重庆

18

0.44

四川

18

0.44

黑龙江

17

0.41

陕西

17

0.41

天津

16

0.39

辽宁

11

0.27

吉林

11

0.27

宁夏

10

0.24

上海

8

0.18

青海

8

0.18

北京

6

0.15

总计

4111

100.00

数据来源:武汉轻工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数据(时间截止201791日)。



第二部分 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初次就业率

2017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3.94%。其中,协议就业率70.57%,升学出国率为19.36%,自主创业率为0.27%,灵活就业率为3.75%。

2-1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本科就业率

其中

协议就业率

升学出国率

自主创业率

灵活就业率

93.94%

70.57%                  

19.36%    

0.27%

3.75%    

二、学院初次就业率

12个学院中就业率最高的学院是电气与电子工学院(97.72%),协议就业率最高的学院是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86.71%),升学出国率最高的学院是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36.59%),自主创业率最高学院也是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0.81%)。


2-2  学院初次就业率

学院

就业率

其中

协议

就业率

灵活

就业率

升学

出国率

自主

创业率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97.72%

75.34%

3.88%

18.49%

0.00%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

96.30%

69.55%

3.29%

23.46%

0.00%

外国语学院

96.58%

76.07%

2.56%

17.95%

0.00%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96.32%

67.65%

2.94%

25.74%

0.00%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96.19%

76.43%

3.10%

16.43%

0.24%

机械工程学院

96.11%

62.04%

2.19%

31.63%

0.24%

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95.93%

53.66%

4.88%

36.59%

0.81%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95.75%

77.12%

0.33%

17.97%

0.33%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95.17%

54.44%

8.88%

31.47%

0.39%

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

94.41%

86.71%

2.80%

4.90%

0.00%

艺术与传媒学院

88.32%

79.44%

2.79%

5.33%

0.76%

经济与管理学院

88.02%

73.28%

3.86%

10.61%

0.28%

合计

93.94%

70.57%

3.75%

19.36%

0.27%

三、专业初次就业率

55个专业中有3个专业初次就业率为100%,40个专业初次就业率超过90%。其中,协议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产品设计,达96.30%;升学出国率最高的专业是食品质量与安全,46.5 %;自主创业率最高的专业是动物药学 ,达5.26 %。

2-3    专业初次就业率

专业

就业率

其中

协议

就业率

升学

出国率

自主

创业率

灵活

就业率

产品设计

100.00%

96.30%

0.00%

0.00%

3.70%

药物制剂

100.00%    

60.71%

28.57%

0.00%

10.71%

通信工程

100.00%  

78.13%

15.63%

0.00%

6.25%

软件工程

98.67%    

65.33%

33.33%

0.00%

0.00%

自动化

98.47%  

69.47%

25.19%

0.00%

3.82%

制药工程

98.41%    

84.13%

9.52%

0.00%

4.76%

物流管理

98.36%    

90.16%

6.56%

1.64%

0.0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98.28%    

93.10%

5.17%

0.00%

0.00%

环境工程

98.15%    

70.37%

22.22%

0.00%

5.56%

动物科学

98.00%    

64.00%

32.00%

0.00%

2.00%

网络工程

97.78%    

75.56%

22.22%

0.00%

0.00%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97.56%    

82.93%

7.32%

0.00%

7.32%

食品科学与工程(普本)

97.56%

48.17%

40.24%

0.00%

9.15%

材料化学

97.50%

77.50%

20.00%

0.00%

0.0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97.48%

77.99%

15.72%

0.00%

3.77%

土木工程

97.46%

72.08%

23.86%

0.00%

1.52%

生物工程

97.44%

56.41%

41.03%

0.00%

0.00%

翻译

97.37%

71.05%

23.68%

0.00%

2.63%

行政管理                                                    

96.88%

84.38%

9.38%

0.00%

3.1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96.78%  

57.56%

37.94%

0.00%

0.96%

粮食工程                                                    

96.77%    

70.97%

20.97%

0.00%

4.84%

电子信息工程                                                

96.72%    

72.13%

19.67%

0.00%

4.92%

工程管理                                                    

96.69%  

86.09%

7.95%

0.00%

1.99%

化学工程与工艺                                              

96.47%    

62.35%

29.41%

0.00%

4.71%

信息与计算科学                                              

96.43%    

87.50%

8.93%

0.00%

0.00%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96.36%    

83.64%

10.91%

0.00%

1.82%

水产养殖学                                                  

96.30%    

48.15%

44.44%

0.00%

3.70%

英语                                                        

96.20%    

78.48%

15.19%

0.00%

2.53%

食品质量与安全                                              

96.15%    

46.15%

46.15%

0.00%

3.85%

环境科学                                                    

96.00%    

76.00%

20.00%

0.00%

0.00%

轻化工程                                                    

95.83%    

62.50%

29.17%

0.00%

4.17%

康复治疗学                                                  

95.56%    

87.78%

3.33%

0.00%

4.44%

生物制药                                                    

94.87%    

69.23%

20.51%

0.00%

5.13%

生物技术                                              

94.20%

68.12%

26.09%

0.00%

0.00%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英)                                          

94.19%    

50%

31.98%

1.16%

11.05%

建筑学  

93.48%  

65.22%

17.39%

0.00%

10.87%

应用化学                                                  

93.18%    

63.64%

29.55%

0.00%

0.00%

视觉传达设计                                                

93.10%  

83.91%

3.45%

0.00%

5.75%

旅游管理                                              

93.06%    

79.17%

4.17%  

0.00%

9.72%

护理学                                                      

92.45%    

84.91%

7.55%

0.00%

0.00%

工商管理                                                    

92.08%  

76.24%

6.93%

0.99%

7.9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91.53%    

71.19%

15.25%

0.00%

5.0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1.30%    

73.91%

17.39%

0.00%

0.00%

市场营销                                                    

89.83%    

74.58%

6.78%

0.00%

8.47%

环境设计                                                    

89.72%    

85.98%

1.87%

1.87%

0.00%

啤酒酿造及饮料工艺  (中德)

89.71%    

72.06%

7.35%

0.00%

10.30%

动物药学                                                    

89.47%    

42.11%

26.32%

5.26%

15.79%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88.46%    

73.08%

7.69%

0.00%

7.69%

数字媒体技术                                                

87.76%    

67.35%

16.33%

2.04%

2.04%

会计学                                                      

87.27%  

71.36%

14.55%

0.00%

1.36%

国际经济与贸易                                              

83.57%  

66.43%

15.00%

0.00%

2.14%

汉语言文学                                                  

82.86%    

57.14%

22.86%

0.00%

2.86%

动画                                                        

82.61%    

69.57%

4.35%

0.00%

8.70%

广告学                                                      

80.00%    

70.00%

6.00%

2.00%

2.00%

生物科学                                                    

80.00%      

60.00%

20.00%

0.00%

0.00%

金融学                                                      

78.08%    

67.12%

8.22%

0.00%

2.74%

文化产业管理                                                

75.76%    

72.73%

3.03%

0.00%

0.00%


  四、升学出国率

2017届本科毕业生升学出国人数为796人,升学出国率19.36%。其中,117人升入“985”工程院校,257人升入“211”工程院校,10人升入科研院(所),占升学出国的48.24%,升学出国质量较高;345人升入其他“非211”高校,占升学出国的43.34%;67人出国到美国、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日本11个国家的36所大学深造,占升学出国的8.42%。

2-4    毕业生升院校层次

院校性质

人数

占升学出国人数的比例%

“985”工程院校

117

14.70

“211”工程院校

257

32.29

科研院(所)

10

1.26

其他省()属高校

345

43.34

出国出境

67

8.42

合计

796

100.00

毕业生升学比较集中的有10所高校,人数为372人,占本科升学出国比例的46.73%,其中,升学进入本校的人数最多,为173人;升学进入“211”院校最多的是华中农业大学,为49人;升学进入“985”院校最多的是华中科技大学,为20人。

2-5      毕业生升学前10名学校

学校名称

人数

比例%

院校性质

武汉轻工大学

173

21.73


华中农业大学

49

6.16

211”院校

武汉理工大学

41

5.15

211”院校

华中科技大学

20

2.51

985”院校

武汉大学

17

2.14

985”院校

西南交通大学

17

2.14

211”院校

华中师范大学

15

1.88

211”院校

长沙理工大学

14

1.76

211”院校

上海大学

13

1.63

211”院校

浙江工业大学

13

1.63


合计

372

46.73


五、就业流向

   (一)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分布

2017届本科毕业生签约单位主要以企业为主,签约企业人数为2872人,占签约毕业生总数的93.67%。其中,民营企业2275人、三资企业291人、国有企业306人,分别占签约毕业生总数的74.20%、9.49%、9.98%;事业单位人数为146人,占签约毕业生总数的4.76%。其中,到医疗卫生单位的最多,人数为96人,占签约毕业生总数的3.13%;到机关、部队、基层项目就业的毕业生37人,占签约毕业生总数的1.21%。

2-6   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分布

签约单位

性质

人数

占签约毕业生比例%

机关

机关

25

0.82

事业单位

高等教育单位

5

0.16

中初教育单位

22

0.72

医疗卫生单位

96

3.13

其他事业单位

21

0.68

科研设计单位

2

0.07

企业

国有企业

306

9.98

三资企业

291

9.49

其他企业

2275

74.20

部队

部队

10

0.33

基层项目

地方基层项目

1

0.03

国家基层项目

1

0.03

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

11

0.36

合计


3066

100

(二)毕业生签约单位地域分布

2017届本科毕业生签约单位地域主要集中在中原区域经济体、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和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这四大区域经济体占毕业生签约单位地域的97.13%;毕业生签约单位以湖北省(53.29%)最高,其它依次是广东(16.44%)、江苏(5.68%)上海(4.92%)和浙江(4.57%),签约单位在以上省份的毕业生共计2603人,占毕业生签约单位地域的84.90%。

毕业生签约单位地域表明:一是生源所在地的便利环境对毕业生就业具有较大影响,大部分毕业生回生源所在区域就业;二是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就业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2-7    毕业生签约单位地域分布

签约单位地域

省(市、区)

签约毕业生人数

占签约毕业生比例(%)

中原区域经济体

湖北

1634

53.29

其中武汉市

1271

41.45

湖南

16

0.52

河南

52

1.70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

浙江

140

4.57

江苏

174

5.68

上海

151

4.92

安徽

41

1.34

江西

37

1.20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

广东

504

16.44

福建

29

0.94

广西

20

0.65

海南

15

0.49

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

北京

70

2.28

山东

21

0.68

河北

25

0.82

天津

22

0.72

山西

22

0.72

内蒙古

5

0.16

西南区域经济体

四川

13

0.42

重庆

9

0.29

云南

10

0.33

贵州

16

0.52

东北区域经济体

辽宁

4

0.13

吉林

2

0.07

黑龙江

1

0.03

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

陕西

4

0.13

甘肃

11

0.36

青海

2

0.07

宁夏

2

0.07

西部生态经济区

西藏

2

0.07

新疆

12

0.39

合计


3066

100.00

(三)毕业生签约单位行业分布

2017届本科毕业生签约单位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9大行业,总人数为2721人,占毕业生签约单位行业人数的82.09%。总体来看,毕业生签约单位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

2-8     毕业生签约单位行业分布

行业名称

签约毕业生人数

占签约毕业生比例%

制造业

792

25.83

建筑业

455

14.84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390

12.72

批发和零售业

256

8.35

农、林、牧、渔业

172

5.61

卫生和社会工作

128

4.1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17

3.82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10

3.59

教育

103

3.36

金融业

90

2.94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80

2.6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0

2.28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59

1.92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57

1.86

房地产业

55

1.79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44

1.44

住宿和餐饮业

39

1.27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35

1.14

军队

10

0.33

采矿业

4

0.13

合计

3066

100.00

第三部分  毕业生就业相关分析

结合数据统计和调研结果,我校毕业生就业相关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就业意向分析、求职渠道分析、供需情况分析、就业满意度分析、薪酬分析、专业相关度分析、职业期待吻合度分析、就业指导服务有效性分析等方面。

   由于毕业生薪酬、专业相关度、职业期待吻合度、就业指导服务有效性等指标评价和反馈需在毕业半年或者一年后获取才更加真实、客观,本次报告编制过程中还无法获取 2017届毕业生的上述指标因此,本报告中上述内容引用的数据来源于我校委托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2016届毕业生调查形成的《武汉轻工大学社会需求及就业质量评价报告》(2017)。

   一、就业意向分析

通过“武汉轻工大学就业信息系统”问卷调查统计,如表3-1数据显示,我校2017届毕业生求职意向比较合理,毕业后选择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0.04%,其他依次为中外合资、独资企业27.73%)、中小民营企业(17.31%)、政府机构科研单位(15.25%)和非政府或非盈利组织(1.12%)。

3-1    毕业生就业意向(单位:%)

毕业后选择单位

2016届

2017

增减幅度

中小民营企业

16.77

17.31

0.54

中外合资、独资企业

30.81

27.73

3.08

大中型国有企业

28.75

     30.04

1.29

政府机构科研单位

14.09

15.25

1.16

非政府或非盈利组织

1.18

1.12

0.06

其他

8.40

8.55

0.15

合计

100.00

100.00


我校2017届毕业生中,如表3-2中所示,42.09%的毕业生表现出基层就业意向,凸显了我校毕业生能吃苦、能干事的可贵品质,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家对基层就业的利好政策。

3-2    毕业生基层就业意向

基层就业意向

比例%

有必要,我去

42.09

有必要,不去

39.29

没有必要

5.34

无所谓、不知道

13.28

二、求职渠道分析

通过“武汉轻工大学就业信息系统”及2017届毕业生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校园信息发布及招聘”是我校毕业生最主要的求职渠道。校园招聘占毕业生求职比例的46.8%。毕业生其他求职渠道依次为:“社会招聘会”、“其他”、“家庭关系朋友推荐”,分别占毕业生总体的26.40%、13.44%、7.47%、5.89%。

    三、供需情况分析

  (一)招聘活动情况

2017届毕业生的招聘活动中,学校通过就业信息网共发布1838条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涵盖近11000家企业。举办大型招聘会1场,中型招聘会4场,共吸引了近800家企业来校参会,提供就业岗位近16000个;同时,442家企业来校举办专场宣讲会,为毕业生提供近26000个工作岗位。伴随经济回暖趋势,毕业生供不应求,通过招聘会相关数据分析得出,需求量较大的专业分别是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和设计类专业,供需比平均达1:9.5。

  (二)招聘单位情况

来校招聘企业中,国有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分别占2.33%、0.95%三资企业占比7.84%,其他企业占比88.89%。来校招聘企业集中分布在中原区域,比例为69.94%;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占比13.87%,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占比10.08%,渤海湾区域经济体、西部生态经济体、西南区域经济体、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东北区域经济体分别占4.05%、1.21%、0.43%0.26%0.17%。企业行业集中分布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21.36%和17.23%,行业分布具体如下:

3-3   来校招聘企业行业分布(单位:%)

签约行业

2016届

2017

增减幅度

制造业

25.31

21.36

3.95

建筑业

5.90

4.74

1.16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0.09

8.70

1.39

批发和零售业

9.01

17.23

8.22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64

1.38

1.26

农、林、牧、渔业

4.66

3.10

1.5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48

2.07

 0.41

卫生和社会工作

1.40

2.15

 0.75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2.02

1.98

 0.0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0.25

11.11

 0.86

教育

2.33

2.33

金融业

2.02

1.64

 0.38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09

0.43

 0.66

房地产业

1.86

2.58

 0.72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5.37

14.56

    0.81

住宿和餐饮业

1.86

3.70

1.84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0.93

0.69

0.24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78

0.25

 0.53

合计

100.00

100.00


 四、就业满意度分析

(一)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1、校友满意度

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校持续组织开展了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跟踪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交流座谈等形式利用电话、网络及微信平台沟通等方式,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和客观需求。调研结果结合麦可思的数据显示,毕业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3%。

           3-4     校友满意度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


2母校学习经历对通用能力的影响

本校毕业生认为受母校学习经历影响明显比例较高的通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58%,其后依次是“持续学习能力”(56%)、“沟通与交流能力”(55%等。










3-5     母校学习经历对各项通用能力的影响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


根据麦可思的数据分析得出,我校2016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为89%,比2015届(85%)高4个百分点,比全国非211本科2016届(87%2个百分点同时从教学改进方面来看,毕业生对本校实习实践环节、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改进需求(分别为69%34%较上届(分别为73%40%有所下降,可见学校整体教学培养效果较好,教学工作取得进步,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体验较好。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2017学校通过实地考察、QQ及微信等方式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734份,数据分析得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9.18%。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3-6 用人单位满意度(单位  %

满意度指标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满意

不满意

诚信度

40.74

53.13

5.72

0.41

责任意识

30.65

59.67

9.26

0.41

团队精神

34.88

54.63

10.22

0.27

竞争进取意识

27.38

52.18

19.75

0.68

心理素质

27.38

58.45

13.49

0.68

业务知识

19.21

58.86

21.39

0.54

动手能力

23.30

56.13

19.62

0.95

沟通交流能力

30.11

58.17

11.17

0.54

学习创新能力

20.98

60.22

18.26

0.54

(三)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

1、就业现状满意度

本校2016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70%,比全国非“211”本科(66%)高4个百分点。

 3-7    就业现状满意度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

2就业现状满意度变化趋势

本校2016届毕业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70%比本校2015届(64%)高6个百分点本校近四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呈上升趋势。

3-8      就业现状满意度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


五、薪酬分析

(一)毕业生月收入

1毕业生一年后月收入

2016毕业一年后的月收入为5385比全国非211”本科(4211元)高1174

3-9  毕业生毕业一年后月收入

注:全国非211”本科2016毕业半年后数据。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


2月收入分布

2016届毕业生中,有27.5%的人毕业一年后月收入集中在4001-5000区间段,有21.7%的人毕业一年后月收入集中在3001-4000区间段。

3-10      毕业生月收入区间分布

注:图中数据均保留一位小数,由于四舍五入,相加可能不等于100%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


(二)部分专业毕业生毕业一年后月收入

2016届毕业生有26个专业一年后月收入高于本校平均水平5385元,其中排在前几位的专业是软件工程(7773元)、信息与计算科学(7132元)、电子信息工程(6638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613元)、网络工程(6605元)、自动化(6457元)、护理学(6283元)、数字媒体技术(6275元)、通信工程(6244元等。

3-11   部分专业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月收入

注:个别专业因样本较少没有包括在内。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社会需求及就业质量评价报告


(三)部分专业与同类非211”院校同专业收入对比

通过统计分析,我校2016届毕业45个专业一年后月收入水平高于同类非211”院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各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其中护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收入分别高于同类非211”院校同专业65.52%44.37%40.41%37.58%28.06%

3-12  部分专业毕业生的月收入、与同类非“211”院校同专业2016届对比

1:同类非“211”院校同专业2015届为毕业半年后数据。

2:个别专业因样本不足或同类非“211”院校数据缺失没有包括在内。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

(四)月收入变化趋势

本校2016届毕业一年后的月收入为5385比本校2015届(5083元)高302本校毕业生月收入水平呈现上升趋势。

                       3-13    近四年月收入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

六、专业相关度分析

本校2016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66%12个学院中2016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学院是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92%)、外国语学院84%),数学与计算机学院81%),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77%),艺术与传媒学院69%)等。

3-14    各学院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


(一)部分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在我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调查的有效样本中,相关度较高的专业有护理学96%)、软件工程91%)、康复治疗学90%)、会计学88%)、网络工程84%)、英语84%)等。


 3-15   各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注:个别专业因样本较少没有包括在内。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社会需求及就业质量评价报告

(二)与同类非211”院校对比

在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指标上,护理学、软件工程、会计学、网络工程、英语等14个专业的工作与相关度高于同类非“211”院校同专业水平。

3-16  各专业毕业生工作相关度与同类非“211”院校同专业对比

注:个别专业因样本不足或同类非211”院校同专业数据缺失没有包括在内。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


七、职业期待吻合度分析

(一)总体职业期待吻合度

本校2016届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为52%与全国非211”本科(52%)持平。

3-17   职业期待吻合度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

(二)各专业职业期待吻合度

2016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较高的专业是信息与计算科学80%)、软件工程(68%)、动物科学67%18个专业,其职业期待吻合度均在我校平均水平以上。


3-18   各专业的职业期待吻合度

注:个别专业因样本较少没有包括在内。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


八、就业指导服务有效性分析

2017届毕业生接受“大学组织的招聘会”求职服务的比例(57%)最大,其有效性为70%;接受“直接介绍工作”求职服务的比例为4%,其有效性(90%)较高。2017届毕业生中,有77%的人表示接受过求职辅导服务,我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3-19    毕业生接受就业指导服务的比例及有效性评价(多选)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


九、就业特点变化及趋势

(一)职业变化趋势

本校2016毕业生从事“行政/后勤”、“财务/审计/税务/统计”

等相关职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另外,从事“销售”相关职业的比例有所下降

3-20    主要职业类需求变化趋势

职业类名称

2014届(%

2015届(%

2016届(%

变化趋势

销售

13.3

11.6

9.0

建筑工程

9.4

10.9

8.4

计算机与数据处理

6.6

7.0

7.3

互联网开发及应用

6.7

7.0

6.7

行政/后勤

5.0

4.9

6.6

财务/审计/税务/统计

4.5

4.3

6.3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

(二)行业变化趋势

行业类需求的变化反映市场需求的变化,本校毕业生在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政府及公共管理、教育业相关领域就业的比例均呈上升趋势。

   3-21   主要行业类需求变化趋势

行业类名称

2014届(%

2015届(%

2016届(%

变化趋势

建筑业

12.5

13.5

12.4

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

9.2

11.1

9.3

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

9.6

8.7

8.3

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

7.0

5.7

6.2

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

4.6

6.4

6.1

政府及公共管理

2.4

2.5

5.8

零售商业

5.5

3.7

5.6

教育业

4.0

4.2

5.5

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

(三)用人单位变化趋势

本校2016届毕业生主要就业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个体(59%),比本校2015届(61%)低2个百分点毕业生主要就业于1000人以上规模的大型用人单位(41%),比本校2015届(43%)低2个百分点


   3-22    不同类型用人单位需求变化趋势

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






                    3-23    不同规模用人单位需求变化趋势

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


(四)就业地区变化趋势

本校2016届就业的毕业生中,有40.2%的人在湖北省就业。毕业生就业量较大的城市为武汉(28.8%),其次是深圳(11.4%)。

 3-24    毕业生在湖北省就业的比例变化趋势

来源:麦可思-武汉轻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



        第四部分   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

2017年,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秉承“以毕业生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价值取向,以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统一为工作方向”的理念,坚持“四个注重”、突出“四个着力”,进一步强化毕业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进一步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利用好学校行业背景深厚和校友企业家较多的资源优势,进一步硬化“四困学生”精准帮扶托底的保障措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新提升,呈现出湖北武汉就业人数增多、行业大型企事业就业人数增多、基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就业人数增多、参军入伍人数增多、新疆等西部地区就业人数增多的良好态势,实现了毕业生更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注重政策引领,着力推进毕业生首选武汉,首选湖

北就业

具有56年光荣办学历史的武汉轻工大学,行业背景深厚,办学特色鲜明,农产品加工与转化领域的相关学科、专业优势明显,“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广受用人单位好评。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学校不断巩固了“食品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重要地位,同时,积极发展了以此为内核的其它相关学科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增至13个,毕业生一方面重点面向食品行业就业,另一方面也积极面向IT、机械、电子、化工、生物、制药、建筑、物流等行业就业,这也为学校对接湖北、武汉人才市场需求,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奠定了良好基础。2017年,学校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促进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充分把握好湖北省“我选湖北”计划和武汉市“双百万”计划等良好政策机遇,突出重点、多措并举,为武汉及湖北中小城市的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

一是强化政策导向。结合武汉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计划,学校联合市委宣传部、武汉临空港经济开发区开设了全市首门《认识武汉》公选课,开启了“以课留才”、“以城动人”的宣讲进校园常态化新模式,让广大毕业生通过课堂内外看市情、看发展、看创新,更加坚定了认识武汉、了解武汉、爱上武汉、留在武汉、建设武汉的信心与决心。同时,联合武汉市、东西湖区举办了“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巡回招聘”活动、主题为“倾心”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宣讲进高校暨“新青年服务新临空”活动、“实施红色引擎工程、投身红色物业”宣传活动、“东西湖百企千岗进校园”招聘活动等,为实现校区融合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极大地促进了毕业生首选武汉市、东西湖区就业。

是强化课程和活动引导。学校通过开设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系列课程,进一步加大了湖北省、武汉市有关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宣讲力度;学校还先后与随州、黄冈、孝感等地开展了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讲进校园活动,有效调动了毕业生首选武汉、湖北就业的积极性。学校不断强化校院两级班子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广泛开展就业教育与指导服务活动引导广大毕业生转变观念,理性就业,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建设一方建功一方的人生实践之中;学校精心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系列就业创业讲座、系列创新创业大赛、创业项目微路演以及丰富多彩的各类社团活动,提升了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增强了毕业生就业湖北、就业武汉的竞争力。

是强化榜样示范引领。学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以及与湖北、武汉许多企业产学研合作密切的优势,积极聘请企业家担任毕业生就业创业导师,通过创业导师现身说法、介绍人生成长经历和创业成功经验、指导毕业生见习实习和创业实践等,既增长了毕业生的才干,又让毕业生加深了对创业导师企业的了解,提高了双向选择的成功率,促进了毕业生在湖北、在武汉就业创业。学校充分利用开学季、毕业季和校友返校开展毕业“十年庆”、“二十年庆”的好时机,积极邀请杰出校友为毕业生等举行报告会、恳谈会,使毕业生学习有标杆、激发了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内生动能。学校不断强化武汉校友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长期邀请在武汉工作的成功校友,经常性地参加学生活动,如,多次邀请“时代楷模—武汉精神践行者”、武汉首届大学生创业先锋获得者欧阳书伦校友到学校介绍经验。通过积极的良性互动和校友的言传身教,进一步坚定了毕业生首选武汉、首选湖北就业创业的信心。

通过强化政策导向、课程及活动引导、校友示范等,极大地调动了毕业生首选湖北、武汉就业的积极性,毕业生在湖北、武汉就业的范围大、分布广、人数多,收效明显。据统计,2017届毕业生在湖北就业1634人,占就业总人数的53.29%,其中,在武汉市就业1271人,占就业总人数的41.45%。

二、注重多方合作,着力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学校主动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新需求,不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校友优势、政产学研协同优势、就业西部和基层奖励优势、参军入伍政策激励优势,全面推进多方合作,强化针对性供需对接,全方位开拓就业市场,有效提升了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是发挥行业优势助力就业质量提升。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充分利用与农产品精深加工及转化领域相关行业联系紧密、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享有良好声誉等有利条件,围绕粮油、食品、饲料、畜牧水产、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行业,全方位加强合作,持续重点打造特色专业就业市场,切实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充分挖掘潜在的全产业链就业市场,并不断促使其向“品牌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积极拓展了毕业生就业新领域。有些世界500强及国内500强的企业长期与学校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常年来校招聘,已形成广泛的品牌效应及市场效应,中粮集团、嘉里集团、中软国际、和硕科技、中国建工等一些大型企业每年来校举行专场招聘会。学校传统特色专业的毕业生供需比长期保持在1:6以上,与此同时,通过辐射带动,有力促进了学校机械、电子、化工、制药、生物、计算机、建筑、物流、营销及管理等各类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学校大力加强校内40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与企业及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增强协同育人功能,一些毕业生从大三就进入了教师的科研团队,在帮助教师完成校企合作项目、掌握相关技术、提高素质和能力的同时,也得到了企业的青睐,自己也找到了满意的就业岗位,实现了高质量就业。

二是发挥校友优势助力就业质量提升。学校积极走访慰问校友,调研校友企业发展情况,实地了解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广泛收集校友对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摸清校友企业对学校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意向,详实介绍相关毕业生的现状,重点推荐人岗相适的优秀毕业生,为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穿针引线、牵线搭桥。2017年,校领导亲自带队,分四路奔赴南京、杭州、苏州、上海、广州、深圳、珠海、福州、厦门、成都等城市的30多个企业调研并看望校友,进一步强化了校企合作,拓宽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便捷通道。学校把校友工作列入年终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出台了相关激励约束政策,对校友企业招聘毕业生实行量化考核,有效推动了各学院联系校友常态化、走访调研制度化、信息反馈现代化,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校友企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有了较大增长。学校大力实施请进来战略,通过浓浓的师生情谊,不断固化校友的母校情结,通过各种形式、多种途径,着力打造多样化的合作共赢模式,增强了学校对校友的凝聚力和吸引力。2017年,上海曼恒集团、深圳兆恒集团、湖北神丹集团、湖南唐人神集团、江西恒青集团、山东朗生药业、四川铁骑力士等知名企业董事长纷纷回校设立奖助学金、建立研发机构、优先招聘应届毕业生,开展务实合作。企业家校友今年共捐赠学校720余万元,与此同时,还为母校毕业生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极大地促进了毕业生到校友企业高质量就业。

三是发挥校地合作优势助力就业质量提升。学校注重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湖北恩施、荆门、黄冈、随州、孝感等市、州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全方位合作,通过政府主导、企业主办、产学研项目联动、见习实习基地助力,一些毕业生对当地城镇和企业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满意地选择到心仪的工作岗位,实现了学校、地方政府、企业和毕业生的多赢。2017年,学校为地方(不含武汉)各类企事业单位共输送优秀毕业生360余人。学校不断加强跨区域合作,深入毕业生就业密集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与当地市、县人才部门以及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建立了广泛联系,通过面对面沟通协调、日常信息互通、签订人才工作协议等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强化特色专业毕业生在经济发达地区相关行业高质量就业的优势。今年,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一些市县组团来校招聘人才。学校持续加强了与湖北省人才市场、洪山人才市场、武汉各区人资局等专业人才机构的合作,借助其专业能力强、资源丰富的优势,不忘老朋友、结识新朋友,擦亮老品牌、拓展新空间,更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2017年,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需求旺盛,除经常性的专场招聘会外,仅大型校园招聘会就举办了五场,近800家企业参加招聘,提供岗位16000余个,其中,“就业湖北、服务湖北高校专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武汉轻工专场”等大型校园招聘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据统计,全年来校招聘企业数净增400家,提供岗位总数达42000余个,皆比2016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实现了双提升,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四是发挥政策激励优势助力就业质量提升学校大力加强国防教育,深入学习宣传《兵役法》及参军入伍大学毕业生优惠政策,学校还通过举办国防知识竞赛、红歌大赛、邀请军事专家来校作报告、国家安全专题形势政策课、现役军官与毕业生互动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国防教育有机融入到毕业生思想教育之中,不断增强了毕业生的国防意识;学校研究出台了鼓励毕业生献身国防事业的奖励办法和扶持政策,对有意愿入伍的毕业生实施个性化服务,责任到人、切实做到精准指导和服务;学校强化了征兵入伍工作激励约束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奖惩到位;这些举措,有效激发了毕业生参军报国的热情,2017年,学校毕业生应征入伍79人,既支持了国防建设,又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开辟了新路径。

学校充分运用国家优惠政策,认真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及“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等项目,引导毕业生到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就业创业学校专门出台 “三支一扶” “西部计划”表彰奖励办法,加大对西部、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奖励与表彰力度,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就业,2017年,学校80余名毕业生奔赴西藏、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紧缺岗位就业

通过不懈努力,2017届毕业生签约率达到90.19%,比2016届毕业生签约率有了新提升,且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毕业生就业薪资、职业期待吻合度、职业匹配度、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满意度都有了新的增长,就业质量持续提升。

窗体顶端

三、注重信息服务,着力推进毕业生全面精准就业

学校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着力搭建平台、构建新媒体矩阵、强化信息服务功能、提升信息管理水平,助推毕业生全面精准就业。

一是倾心打造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学校依托奥兰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精心打造就业一站式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同步实施招聘信息发布、就业去向登记、就业审核、就业统计,对外建立《就业登记备案制度》,对内实施《协议书分类管理制度》,显著提升了就业信息服务的工作效率。

二是精心构建“1+2”新媒体信息传播矩阵学校不断建立健全就业信息共享机制,精心打造以“武汉轻工大学就业信息网”、就业工作QQ群、微信公众号为主体的新媒体就业信息传播矩阵,彻底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招聘信息发布全覆盖。

三是充分发挥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和新媒体传播矩阵功能。学校整合各大招聘网站的功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信息服务及时、高效、便捷的优势,积极运用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和新媒体信息传播矩阵及时发布招聘信息,进一步完善就业岗位信息收集、发布、查询和更新功能,实时开展就业政策、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等在线咨询,充分保障了就业信息指导的及时性、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推动个性化、精准化的就业信息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7年,在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网络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武汉轻工大学就业信息网”荣获省级“十佳专题网站”称号(省属高校唯一一所)。

四是着力提升就业信息管理和反馈工作成效。学校立足升级优化校级版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完善签约数据实时查询、适时统计与反馈功能;深入实施分权设置、分层指导与分级管理,逐步夯实了校院两级就业管理工作的模式,既突出了过程管理,切实发挥多级监控与管理的作用,又进一步落实了具体工作责任制,推动了就业绩效考评工作顺利实施,就业信息管理和反馈工作效能显著提升。

学校进一步完善“四困”毕业生精准帮扶托底保障体制机制,积极拓展就业帮扶内容,着力构建教务处、学工处、招毕处、后勤保障部、院(部)各司其职,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的“四困”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格局,不断积聚帮扶合力。学校建立并完善“四困”毕业生档案,实施分类辅导、“一对一”结对精准帮扶。对学业困难毕业生,组织相关任课教师开展针对性地学业辅导,帮助他们扫除学业障碍,顺利实现毕业就业。对心理困难毕业生,学校组织“一对一”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及时疏导他们因就业问题而引发的焦虑和悲观情绪。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实施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为主导,奖、贷、勤、助、补“五位一体”的就业资助,2017年,学校继续加大经济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力度,对269人实施了就业补贴,增幅达到59.17%。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学校实施党员干部“一帮一”、教研室“一对一”、导师“一助一”地定岗推介、定点输送和定向援助的就业精准帮扶模式,困难毕业生全面就业,帮扶效果明显。

四、注重能力提升,着力推进毕业生创业带动就业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体验活动,着力培育激发毕业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了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取得新进展,就业工作水平有了新提升。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突出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着力构建了以创新创业项目为核心、创新创业实践为重点、创新创业课程为支撑、创新创业赛事为抓手、创新创业中心为平台的“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许多教师把创新创业案例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强化了毕业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激发了毕业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专业教师结合毕业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兴趣,对其进行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培训,不断增加了毕业生创新创业的知识储备。

二是搭建实践平台,不断提升毕业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共融、课内与课外互通”的原则,着力为毕业生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实践实战能力搭建了多个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技能竞赛活动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等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湖北省青年联合会、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台湾中华青年企业家协会联合主办海峡两岸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邀请赛;精心组织学校市场营销大赛、环保服装设计大赛等竞赛活动;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战锻炼,丰富了实践体验、提高了实战能力和水平,为创新创业打下良好基础,增强了就业创业能力。2017年,学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学创杯”、“全国大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工程实训大赛”等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7项,二、三等奖18项,在湖北省第三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金奖,在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大毕业生创新创业邀请赛中荣获一等奖,创学校参加两项赛事以来的最好成绩;学校还在其他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获省级荣誉18项。

三是完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机制,助推毕业生创业带动就业学校注重大众创业和精英创业相结合,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大毕业生创业中心、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对毕业生创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设置创业扶持专项资金,提供创业场所和办公用房,为有创业项目的毕业生提供相应的智力、技术和资金支持。2017年获批国家级毕业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13个团队、获省级大毕业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40个团队获得重点支持,据不完全统计,以上团队共获得各类扶持资金226。学校推进实践创新,盯牢重点项目,着力孵化一些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毕业生领军型创业人才,帮助其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就业创业,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团队其他毕业生的就业。


























第五部分    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学校建立了招生、就业及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始终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变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力度,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完善学科专业建设,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一、将就业情况作为专业招生计划动态调整的依据

学校制定了《武汉轻工大学本科专业动态调整实施办法(试行)》,将专业设置及各专业招生计划的分配与人才需求、专业建设水平、就业质量紧密对接;重点扶持行业或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大、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对社会需求减小、毕业生签约困难的专业逐步减招或暂停招生,2017年,学校调减本科专业1个。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进行专业计划分省动态调节;构建布局合理、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生态结构。

  二、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学校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实施弹性学

制、双学位制、允许创业学生休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制度基础。学校制定了《武汉轻工大学本科生课程学分置换管理办法》,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取得学分,允许学生选修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优质课程取得学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大学生众创空间”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创业初期的学生提供企业孵化指导与服务。中心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分为创业孵化器、创业咖啡、众创空间和办公服务4个功能区,总投资近200万元,可同时接纳40余支创业团队入驻。2017年,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新增入驻团队8支,获批2017年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7个。

(三)推进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

学校深入推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课程教学范式转型,逐步形成“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独立、积极、主动地学习。着力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系列课程建设,着力提高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

(四)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

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认真组织实施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荆楚卓越人才计划、校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依托上述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效显著。2017年,在湖北省第八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共获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一等奖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