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轻工大学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来源: 作者: 发表日期:2018-05-03 阅读次数:

 

 

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

质量报告

 

 

 

 

O一六年十二月

 


学校概况

 

武汉轻工大学位于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省武汉市,创建于1951年,是全国最早培养粮食行业专门人才的学校。曾先后隶属于原国家粮食部、商业部、国内贸易部,1998年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的体制。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现已形成了以轻工食品类学科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与转化领域相关学科优势明显,以工科为主干,工、管、理、文、经、农、艺、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格局。学校行业背景深厚,办学特色鲜明,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学校现有办学用地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39.6万册,中外文电子数据库49个,是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和湖北省自动化水平优秀级图书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5亿元。建有教学实验室(中心)27个,其中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

学校举办有国际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现有本科专业6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省级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学科3个。目前,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17000余人。有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2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7个。有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41个,其中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

学校拥有一支敬业爱生、潜心治学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3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9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89%。教师队伍中,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第一层次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和省部级高端人才和专家名师67人。学校聘有国家高端外专人选、湖北省百人计划楚天学者计划50余位知名学者和特聘教授。

学校科研优势突出。近年来,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100余项,其中“863”计划、“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69项;出版著作、教材6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720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700余篇;获授权专利396项,其中发明专利110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8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级科技一等奖11项。多年来,学校不断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和机制,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评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湖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优秀组织单位首批湖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先进高校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不断强化学习、应用、探究、创新四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特色。近年来,学校先后建成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一大批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创新设计、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每年均荣获大批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他们以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的良好素质,受到社会广泛欢迎。

学校面向世界,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的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

学校通过以党风带教风、以教风促学风、形成优良校风,不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党委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先进党委中心组等荣誉称号;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数十项荣誉。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秉承明德、积学、砺志、笃行的校训,弘扬敬业爱校、艰苦创业、团结拼搏、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内涵发展,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学。

 


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1.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1 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学校着眼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为引领,探索并形成了注重通识基础,强化特长培养,突出创新教育,倡导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知识应用、实践动手、职业适应、终身学习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坚持立足湖北,服务行业,辐射全国,努力为轻工食品行业、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更多应用型创新人才。

1.2 本科专业设置

学校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体育课部14个教学院(部)。学校63个本科专业分布在工、管、理、农、文、经、艺、教等8个学科门类。专业在各个学科门类中的分布比例如表1.1所示。

1.1 专业在学科门类中分布比例表

学科门类

工学

管理学

理学

农学

文学

经济学

艺术学

教育学

专业数量(个)

29

9

11

3

4

2

4

1

占全部专业比例(%

46.03%

14.29%

17.46%

4.76%

6.35%

3.17%

6.35%

1.59%

1.3 在校学生人数及招生与生源质量

2015-2016学年,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7214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5966人,专科生349人,硕士研究生899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为92.8%

学校2016年共有56 个本科专业在全国30个省(区、市)招生,全日制普通本科计划3920人,录取3919人,报到3756人。

录取分数稳步提高。学校2016年在湖北省第一批本科录取最低分文科为527分,理科516分,分别高出投档线为7分和4分;在外省第二批本科理科录取最低分超过当地批次线45分以上的共有20个省,文科超过40分以上的有13个省(在17个省招生),文(理)科录取分数逐年都在稳定提高。

生源质量大幅度提升。学校2016年普通本科专业招生计划为3700人(不含220名艺术计划),录取一本线上考生2289人,录取比例高达61.87%,录取重点线上人数和比例持续增长;2016年学校录取超重点线上10分人数为1035人,超重点线上20分人数为223人,重点线上高分段人数增长较多。生源质量呈现大幅度的整体提升。

生源结构不断优化。学校2016年本科生比例为100.00%,较2015年的96.96%增长3.04%;应届学生比例为84.84%,较2015年的82.19%增长2.65%;本科生比例和应届学生比例都有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学校2016年招生宣传以优质生源基地为重点,新增9所优质生源基地,在已建的75所优质生源基地中学中有省级示范中学46所,录取1339人,占湖北省录取人数的48.58%,较2015年的39.31%提高9.27%,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中外合作办学不断取得突破。学校2016年中外合作办学获批山西和贵州2个招生省份,分别招生25人和30人,加上河南省招生的30人,在外省共录取85人,中外合作办学在外省招生不断取得新进展。

1.2  武汉轻工大学优质生源基地及录取人数

     

武汉市

鄂州市

黄石市

十堰市

荆州市

宜昌市

襄阳市

荆门市

孝感市

黄冈市

咸宁市

随州市

仙桃市

天门市

潜江市

合计

优质生源基地(所)

9

1

4

5

8

8

7

5

6

10

4

0

4

1

3

75

录取人数(人)

122

5

84

69

204

133

134

85

104

174

65

0

93

25

42

1339

2. 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借智)、培养(优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针,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为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2.1 师资队伍

学校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培养造就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积极推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打造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师资数量与结构2015-2016学年度,有专任教师836人,外聘教师280人,生师比为19.1:1。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127人,副高级职称 371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59.6%;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74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89.1%,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4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1.5%;35岁及以下人数为214人,占学校教师总数的25.6%35岁至55岁(含)人数为592人,占学校教师总数的70.8%55岁以上的人数为3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师中的主体。师资队伍职称、学位和年龄结构如下(表2.1)。

2.1 师资队伍职称、学位和年龄结构

类别

教师数量

占比例(%

总计

836

职称

正高级职称

127

15.2

副高级职称

371

44.4

学位

博士

347

41.5

硕士

398

47.6

年龄

35岁及以下

214

25.6

3655

592

70.8

56岁及以上

34

3.6

高层次人才与专家名师。教师队伍中,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省首批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第一层次2人、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1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6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部)级优秀教师2人、省先进工作者(劳模)1人、优秀班主任1人、师德先进个人3人。

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教学情况。学校倡导教授为本科生上课,2015-2016学年,教授、副教授分别为127人和371人,其中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有97人,副教授有301人,分别占教授和副教授总人数的76.38%81.13%2015-2016学年学校开设本科课程总门数1182门,其中教授和副教授所讲授课程门数分别为202门、646门,分别占本科课程总门数的17.09%54.65%

2.2 教学行政用房

本学年度,学校占地面积92.29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53.6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111万平方米,生均29.69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7.71万平方米,生均16.10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0.43万平方米,生均6.06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6.66万平方米,生均9.68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情况如表2.2所示。

2.2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统计表

数量单位:平方米

1.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平方米)

253112

其中:教室

78464

图书馆

41444

实验室、实习场所

104290

专用科研用房

6210

体育馆

13713

会堂

8991

2.行政用房(平方米)

23980

合计

277092

2.3 教学经费

学校有稳定、可靠的办学经费来源。2015年我校实现本科教育事业收入34780万元,其中财政拨款20600万元,一般非税收入拨款12888万元,其他收入1292万元。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经费优先保障本科教学运行。2015年,学校投入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2695万元(见表2.3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1688元;本科实验经费215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135元;本科实习经费312万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195元。本年度学校加大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全年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1746万元,为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证。

2.3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统计表

项  目

金额(万元)

本科生教学业务费

2129

教学差旅费

392

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

142

体育维持费

32

合  计

2695

2.4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本学年度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25598万元,生均值为1373217元。当年净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3616万元,净增比例为1645%。基础课程实验配套均达到每组实验每人一套,专业实验设备满足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需要,实验教学条件保障有力。

2.5 图书和信息资源

学校图书馆是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和自动化水平优秀级图书馆。图书馆面积41444平方米,阅览座位3200余个;馆藏纸质文献139.6万册,生均74.92册,其中2015年新增56512册,生均年进书3.03册;中外文纸质报刊1696份,外文电子期刊 3200 种,电子图书68.4万册;中外文数据库49种,自建特色文献资源库5个。

图书馆已基本形成与本校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相适应、传统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图书馆实行藏、借、阅、咨一体化,全天候、全方位的开放服务模式。2015年,图书馆周平均开放时间为97小时;网上资源24小时开放,全年开放天数为298天;年均接待读者81万余人次,借还图书共计30.3万余册次,电子资源访问22万余人次。

图书馆对全校科研论文在各大检索工具的收录情况、专利受理授权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编制完成了武汉轻工大学SCI论文收录统计与分析报告武汉轻工大学专利统计与分析报告,为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参考。进一步完善以学科单位为服务对象的学科服务体系,为读者多途径收集高质量学科信息,提供良好的文献保障服务。

同时,图书馆积极开展查收查引、文献传递、代检代查、专题服务、读者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层次文献信息服务,为学校教学科研、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3. 教学建设与改革

3.1 专业建设

学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注重适应多科性大学发展需要、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干,工、管、理、农、文、经、艺、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体系,促进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融合,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好的学科生态环境。

2015-2016学年末,学校共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包装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食品科学与工程列入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动物科学、动物药学、水产养殖学3专业获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建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产养殖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7个省级品牌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获批湖北省试点学院改革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动物科学等6个专业列入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制药工程(生物制药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嵌入式技术与信息网络工程方向)等9个专业列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按照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2015-2016学年学校本科专业总数保持稳定。

3.2 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改革

学校坚持注重通识基础,强化特长培养,突出创新教育,倡导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实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工程师、建筑师、会计师、咨询师等字号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实施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知识应用、实践动手、职业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等能力培养。二是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每年遴选120余名优秀本科生进入省级试点学院、校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强,具备立足于学科或行业制高点的潜质与发展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三是实施产业人才培养试验计划,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9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试验计划项目为依托,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四是加大专业综合改革力度,突出从观念、目标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专业综合改革。重点做好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北省试点学院改革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动物科学等5个专业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五是初步构建了开放灵活的人才培养制度环境。通过实施专业大类招生、学业性转专业、校内及跨校双学位教育等制度,扩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权与选择权。目前,实施大类招生培养的专业已覆盖了本科专业的近60%20%的学生可以选择跨学科转换主修专业。六是积极推行专业辅修制度与双学位制度,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学校现设有8个双学位教育专业供学生修读,与武汉大学签订了学生跨校修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学科门类双学位的校际合作协议。2015-2016学年有20122013级的777名本科生在校修读双学位。2016届毕业生中有331名学生获得双学士学位证书。七是强化实践创新,搭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平台。将实践性、创新性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组建校企合作班,将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等一系列举措,有力促进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3 课程建设与改革

学校坚持夯实基础与强化应用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以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为支撑、以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为特色方向、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课程体系。以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为重点,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加强教材建设,着力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一是丰富通识教育课程资源。以培养学生博雅精神、优美情感、通融识见为目标,以发掘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为引领,着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科技素质。目前已立项建设58门通识教育选修课。二是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以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为重点,夯实学科基础,着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和大学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三是进一步强化素质拓展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系列课程建设,着力提高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四是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瞄准专业发展前沿,坚持学科基础性、系统性、拓展性、宽口径等原则,以课程内容整合与更新为重点,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加强教材建设,形成专业特色方向课程组。五是实施精品资源课程建设。加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课件、教学视频等基本资源建设,积极拓展教学案例库、专题讲座库、教学素材库等辅助资源。到2015-2016学年末,学校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31门,立项建设校级在线开放课程134门。六是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切实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开齐开足体育专项课,把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形成一到两项终身受益的运动爱好。

3.4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考试改革

学校大力推进课程教学范式转型,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为突破口,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型组织、学生课外学习项目设计等方面综合进行教学改革和建设,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从立足于教服务于学、从知识学习学会学习、从被动学习主动学习、从课堂学习全方位学习的深刻转型,组织教学观摩课40余次,为进一步扩大教学方法改革履盖面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2015-2016学年,学校全面推行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作为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进程、方法、课型、评价、要求等方面作出的总体安排,体现学术自由、因材施教的原则,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强化过程考核,认真做好辅导答疑,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交流沟通、自主学习、合作、创新实践等能力。鼓励为新生开设有关学科专业导论的研讨课,每个专业从第五学期开始,每学期至少开设1门研讨型课程。组织制定了关于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并组织立项118门课程作为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试点项目,加快推进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的改革,加大平时成绩比重,丰富考核方式,明确考核的诚信要求,及时记载、合理评定学生成绩,形成以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

3.5 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

学校课程由通识教育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3个理论课程教学模块以及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教育2个实践教学模块构成。各专业理论课程中选修课学分占理论课程总学分的比例为30%

学校重视教材建设与选用工作。2015-2016学年教师公开出版教材26部。选用教材遵循适用、选优、更新、统一的原则,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优先选用优秀教材和新近出版的教材。2015年秋季使用教材738种,选用优秀教材比例达68.29%2016年春季,使用教材958种,选用优秀教材比例达89.25%

3.6 实践教学与改革

创新实践教学与改革理念。学校将本科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列为《十三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的重点建设内容。继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基础技能层、专业技能层、综合技能层、创新训练层与实验教学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论文设计模块、科研创新模块、素质拓展模块组成的四层次五模块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验项目,设立基本型、综合型、创新型三类实验项目。理、工、农类专业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达到总学分的20%,必修课实验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比例达到15%;文、管、经、艺术类专业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达到总学分15%,必修课实验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比例达到8%。

强化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共有27个实验室(中心)及实训中心,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校内实习实训中心19个;校外实习基地219个,其中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5个。实践教学基地能够满足各专业本科生进点实习。

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制定了《中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拓展计划实施办法》和《中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拓展计划经费资助办法》,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实践基地或基层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实验技术和管理队伍建设,完善考核机制,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建立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机制,通过聘请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授课、联合指导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重点加强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科研训练等综合实践训练。为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学校专门开设有科研训练课程,学生通过科研训练课程的理论学习和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及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按照教育部关于《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第34号令)的文件精神,开展了学士学位论文文字复制比检测工作,对遏制学生学术不端行为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2015-2016学年有74篇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

3.7 教育国际化

学校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教育对外开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我为主、兼容并蓄,提升水平、内涵发展,平等合作、保障安全的工作原则,不断拓展国际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合作交流在数量和质量上协调发展。

学校与英国蒂赛德大学、美国南犹他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国外高校联合举办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广告学和啤酒酿造与饮料工艺(酿酒工程)等本科合作办学项目或合作交流项目,合作项目在校学生总数达1500余人。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的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学校与港澳台地区高校也有密切的往来和交流。

学校以合作办学项目、优秀大学生海外游学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湖北省及学校国外引智项目等为依托,积极推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并有计划输送教师和学生到国外学习交流。学校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坚持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有力提高了国际交流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4.质量保障体系

4.1 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十三五规划强调:坚持实施应用型创新人才工程,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促进各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学校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将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各级党政班子履职尽责考核体系。在各学院(部)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将本科教学考核情况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一票否决项目,确保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学校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和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重大问题;坚持实行教学工作例会和学生工作例会制度,重点部署本科教学各个方面的工作和重点落实教学各环节的工作,有力地保证了本科教学工作质量。

落实各级领导听课与深入教学一线调研制度根据学校关于教学检查文件的有关规定,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管理干部深入课堂听课、深入实验室调研,对课堂教学和实验室调研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务处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教务处和学院(部)主要领导、系(教研室)主任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建的教学指导组,积极开展教师名师观摩课获奖青年教师观摩课同行教师公开课等活动,让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和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学校继续完善和实施课程教学质量奖、教学成果奖、学科竞赛奖、教学名师奖和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奖等一系列奖励制度,加大优秀教师表彰和奖励力度,扩大教学奖励覆盖面,营造尊师重教、科研促进教学、以本科教学为荣的良好氛围。2015-2016学年学校对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成果或项目、课程教学质量奖、学科竞赛奖、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奖、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等方面突出的48个项目的负责人(团队)、495名教师予以奖励,奖励覆盖面达65%。在此基础上,增设了学院级教学建设与改革、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专项奖励项目,奖励额度占学院奖励性绩效津贴总额的16%,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多种形式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两年一届的师德先进个人评选,2016年,评选学校第五届师德先进个人”5名,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师德先进个人的事迹,发挥师德先进个人的示范作用。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教育工会组织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2016年,1名教师荣获全国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2名教师荣获湖北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组织学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召开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总结交流会,激励广大青年教师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4.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学校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作为《十三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的重点建设内容,强调坚持全员参与、全程监控、面向全体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改革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实行校、院(部)两级教学督导制度、两级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系统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完善的教学促进机制。

坚持“三期”教学检查坚持三期(期初、期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制度。每学期期初,对教学环境、教学设施与设备、教师授课计划和教案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做好开学准备。期中,通过学院(部)自查、督导员检查、教师自评、学生评教、学校抽查、专项检查、校领导听课等形式了解教学过程状况,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期末,加强诚信教育,严肃考纪考风,强化考试巡视制度。

开展专项教学检查学校成立专项检查督导组,对各个不同的专项进行检查,2015-2016学年,对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执行情况,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执行情况,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执行情况,新进教师、外聘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奖推荐教师的授课情况等专项进行了检查,专项检查组对突显的问题给予了整改意见和建议,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为学校教学决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为教学水平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强化教学过程督导我校是省属高校中开展教学督导最早的高校之一,迄今已有二十四年,部分承担基础课教学任务的学院(部)还组建了学院(部)本科教学督导组。2015-2016学年,由14名教授组成的校级教学督导组,分别对新进教师、参加教学竞赛的青年教师、新开课课堂、常规课堂进行了听评课,共涉及教师150名;参与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学生座谈会7场;对学校的日常教学情况,进行了随机巡查;对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实习工作过程管理及工作质量进行了督查。教学督导过程中发现违反教学管理规定的行为,严格按学校《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进行处理,2015-2016学年共有3名教师因违反教学管理规定被认定为级教学事故,并做出了相应的处理决定。严格的教学督导和过程管理,有力地保证了我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建立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2015-2016学年,继续实施了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为有效地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将每个课堂作为监控对象,从教师教学纪律、教师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等学生信息员可以掌控的共15个主要观测点作为监控内容,学生信息员每周向学校反馈,学校再针对性地解决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适时监控、全面掌控、及时解决的作用,切实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5. 学生学习效果

5.1 本科生毕业与就业情况

2016届本科(含专升本)毕业年级学生共计3857人,其中毕业3792人、授予学位3704人,毕业率为98.31%、学位授予率为96.14%

2016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3.91% ,其中协议就业率为72.31% ,出国升学率为16.37%,灵活就业率4.96%,初次就业率同比2015届的93.76%增加0.15个百分点,其中升学出国率16.37%,同比2015届的15.43%,高出0.94个百分点;自主创业率0.27%,同比2015届的0.22%,高出0.05个百分点,实现了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双提升。

2016届毕业生签约地域、行业分布广,主要集中在中原区域经济体、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和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这四大区域经济体占毕业生签约单位地域的96.60%;就业行业集中在制造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农林牧渔业和交通运输、卫生和社会工作、租赁和商务等9大行业。学校就业工作突出依托优势专业带动就业,全员参与促进就业,分类指导夯实就业的工作特色。学校同时作为7所省属高校之一,获评“2016年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省级核查免检学校

5.2 学生学习满意度

我校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采用网上测评方法,测评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五个方面。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应参加调查人数15562人,实际参加人数15043人,参与率96.67% ,综合评价为优秀(≥90分)的教师占71.13%,综合评价为良好(80-89分)的教师占28.87%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应参加调查人数12792人(应届毕业生不参加调查),实际参加人数11525人,参与率90.10% ,综合评价为优秀(≥90分)的教师占75.53%,综合评价为良好(80-89分)的教师占24.32%,综合评价为中等(70-79分)的教师占0.15%。教师整体教学质量优良率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分别为100%99.85%。从测评的结果分析来看,学生对绝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上都较满意。

5.3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

2015-2016学年本科生应测人数为15218人,实测人数为14286人(未测学生包含政策性免测或外出实习未归学生),参测率93.87%。通过率94.01%

历年来学校都十分重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并将此工作纳入各学院年终考核内容,学校体育课部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进一步规范了测试程序,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5.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有效掌握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2016年学校组织开展了用人单位考察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参观座谈、开展电话及网络QQ、微信平台沟通等方式,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与客观需求,问卷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1.28%

用人单位一致认为:我校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勤奋忠诚、勇于担当,具备吃苦耐劳,务实肯干的良好敬业精神,在工作中体现了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对我校毕业生的诚信度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敬业奉献精神竞争进取意识等指标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同时也指出,我校毕业生的外语实践动手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学校每年开展的满意度调查为促进学校招生、就业及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提供了数据支撑,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5.5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学科竞赛。学校制定《大学生学科竞赛及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校内学生学科竞赛训练机制,实现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竞赛项目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扩大学生参与面和受益面。2015-2016学年,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6项,其中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2项;获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学生荣获省级学科竞赛奖项256项,其中,获省级一等奖32项、二等奖76项、三等奖148项。全校12个学院形成了一院有两项以上稳定的学科竞赛项目,组织学院级学科竞赛38项,参赛学生人数12000多人次,获奖600余人次。

创新创业。学校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以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和大学生创业活动为载体,继续围绕三级四类创新创业体系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以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活动为支撑,将国家级、省级、校级等三个级别的竞赛活动与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申报、互联网+”大赛等四大类创新创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了以创新创业课程为支撑、创新创业项目为核心、创新创业赛事为抓手、创新创业中心为平台、创新创业实践为重点的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表彰,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明显。  

组织参加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申报项目53项,在省级复赛中获24铜。学校在学创杯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在湖北省第10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学校获得优胜杯2015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3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0项。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65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2篇,核心期刊5篇。

20159月,我校与省台办、团省委、武汉临空港开发区、台湾有关单位联合主办了湖北(武汉)台湾周2015年海峡两岸青年大学生实作型创新创业大赛,我校1支团队获三等奖。大赛在海峡两岸青年中产生了热烈反响,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进一步促进了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20165月,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正式揭牌运行,中心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分为创业孵化器、创业咖啡、众创空间和办公服务4个功能区,总投资近200万元,可同时接纳40余支创业团队入驻,目前共20余支创业团队入驻。创业中心2个创业团队获批2016年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得到扶持资金7万元。

通过与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各类企业密切合作,强化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业导航讲座、创业微路演等一系列就业创业培训活动,联合团省委青年创业中心、湖北青年创业学院、武汉团市委等开展创业沙龙活动,邀请著名企业家、专家学者来校为青年学生授课,提升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评比和创业大赛,为在校学生创办的微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社团活动。将社团发展与学生个性化培养结合起来。截止目前,全校注册学生社团57个,新增了艺舟戏剧社等一批个性化社团,社团会员总数突破3500人。我校作为湖北高校戏剧组织联盟发起单位之一,将通过搭建校内平台、引进校外资源为我校喜爱戏剧文化和戏剧表演的同学提供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舞台。举办百团争鸣社团活动月、常青之春科技文化艺术节、明德杯辩论赛、书香伴我成长读书节、团支部风采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发挥了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参与人数达3万余人次。其中一二·团支部风采大赛,组织动员了400余个团支部,10000余名学生参加,增强了基层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综合素质。

6. 特色发展

6.1 持续推进课程教学范式的深刻转型

以体现任课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全面实施为推手,持续推进课程教学范式的深刻转型。

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实施情况。学校自2010年开始启动课程教学范式转型试点工作,在课程教学中试行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学校2014年出台了《关于编写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原则意见》,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为突破口,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型组织、学生课外学习项目设计等方面综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包括课程进度、考核安排、评分规则、课堂纪律、学术诚信等对教师和学生双方具有约束力的内容,以固定和规范的形式明确了课程教学中师生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师生双方的责任,保障了师生尤其是学习者的主体权利,从而达到规范课堂教学的目的。在先期试行的基础上,学校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要求所有开课教师设计好每一门课,上好每一堂课,指导好每一项实验项目。

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实施的初步成效。学校以召开学生座谈会方式,对2012级、2013级、2014级本科课堂实施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座谈会调查情况统计,在2015年秋季学期1350个课堂中,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发放比例为93.0%95.0%的教师给学生讲解了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学生普遍对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感到满意,认为方案编制合理,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所占比例较高,教学方式丰富多样,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效果良好。学生在课前了解教师的教学安排,有利于做好预习及自主学习准备,逐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项工作的推进,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及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凸显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改革理念,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素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与途径。

6.2 持续推进教师对学的问题系统研究能力的提高

以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和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主要评价内容的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调整为举措,持续推进教师对学的问题系统研究能力的提高。

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的推行。学校制定了《关于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的指导性意见》,确定了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为重点的评价原则,加快推进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的改革,加大平时成绩比重,丰富考核方式,明确考核的诚信要求,及时记载、合理评定学生成绩,形成以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要求课程学习评价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之中,杜绝一学期仅一次期终考试来决定学生成绩的格局,采用多次、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综合评定学生课程成绩及学习效果。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安排学习评价,一是督促学生的学习;二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应用和探究,学会思考,使学生的学习、应用、探究、创新等各种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诚信、合作精神等素质要求得到进一步强化。在课程学习评价体系中还纳入了学生自评与互评以及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写实性评价等辅助评价手段。让学生知道在课程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为今后其它课程学习提供借鉴。

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整。为使课堂教学更好地成为学生的学习、应用、探究、创新实践、交流沟通、合作、批判性思维等各种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对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以此作为引导,积极寻求各种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新的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注重讲授方面的指标设计,更注重学习方面的指标设计,以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实施的达成度作为评价的主线,充分体现以教师教得好为基础,更以学生学得好为关键的评价思路。在实践中,为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一是认真组织学习,以学院为单位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同时把《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及内涵解释》做成小册子,教师人手一册。通过对辅导员集中培训,再通过辅导员以班会的形式对所有学生进行学习和宣讲;二是正确引导,要求教师以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解释作为教学指南,要求学生在认真领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解释后对任课教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通过持续推进教师对学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在课程教学及教学指导中不断实践,学生的学习、创新实践等各种能力提高明显。由教育部组织开展的有影响力的学科竞赛中,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

7. 需解决的问题

7.1 创新创业教育需进一步加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为落实该文件精神,学校将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教育作为制定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之一,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学分的设置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政策和措施还不够充分;创新创业类课程数量不够多,课程资源和内容不够丰富;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相对缺乏;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有待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亟待加强。

7.2本科教学经费投入需要进一步增加

学校尽管有较为稳定、可靠的办学经费来源,但财政拨款经费仍显不足,制约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将一方面争取政府部门的更多支持,同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开源节流、合理分配,加大对本科教学经费的倾斜力度,加强资金管理,强化绩效评价,确保本科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